大盘连破6年的新低1100点 全流通蒙冤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5日 10:42 中国经营报 | ||||||||
4月29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拉开了全流通的“角逐”大幕。这场“角逐”的裁判员(证监会)手持《通知》作为规则,参赛一方(国资委、非流通股股东)有备而来,心里有着明确的底线;另一方(流通股股东)参赛愿望强烈,因为只有自己的持有股票的公司推出了全流通方案,才能睡个安稳觉。 “五一”过后,几家试点公司的全流通方案先后出台。一方面,市场因为大盘蓝筹股
高送股背后隐忧 流通股股东对于结局心里没底,因为规则里没有细节的规定。流通股股东只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补偿越多越好。于是,一场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智力角逐”拉开序幕。 显然,试点公司的高送股方案满足了一部分流通股股东的愿望,从而得到追捧。然而对于试点公司方案引起的市场反应,华夏证券的分析师赵军则表示了忧虑。 赵军认为,近日代表蓝筹股的深成指下跌幅度远高于市场综合指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由于目前市场业绩差的股票多数市盈率较高,而业绩好的股票大多市盈率在15倍上下。这样,在未来补偿方案中好股票让利空间较少,部分股票非流通股东甚至可能不让利。于是,绩差股可能因获得较大让利而成为市场的热点。 而试点企业股票复牌后的“涨停效应”很有可能催生投资者追逐“高送股”理念的形成,使市场产生“劣股驱逐良股”效应:投机炒作盛行,垃圾股股价升天,绩优股一蹶不振。如果因为蓝筹股在过去的历史中取得了好的经营业绩,流通股也获得了一定的、相应的报偿,因而使得其补偿较少的话,这将动摇价值投资的氛围,从而使整个市场的价值中枢下移,给市场带来更加沉重的打击。 赵军认为,目前蓝筹股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下跌,表明更多的流通股股东对当前方案投了反对票。另一方面,虽然试点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只是一个短期性的事件,但是,一旦“劣股驱逐良股”成为一种市场风气,对于股市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全流通也就无从谈起。 评判改革方案要动静结合 推出高送股方案的试点公司受到青睐,说明流通股股东对补偿要求的迫切。然而,补偿问题却是流通股股东最难把握、也是最难判断的。补偿少了,流通股成本根本无法摊薄,非流通股的低成本将对市场价格产生巨大的潜在压力。补偿多了,如果业绩不好,市场会进行“自然除权”,即使目前成本降低再多,可能拿到手上的仍然是一堆“失去价值”的筹码。因此,如何判断方案的优劣成为流通股股东的一大难题。 博时主题行业基金的基金经理詹凌蔚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作为流通股股东,对于公司的具体改革方案,应该静态、动态结合起来看。“静态而言,要看对流通股股东补偿的程度以及新增的流通股数量,要看补偿比例能否对冲未来原非流通股股东因减持而可能带来的影响,要看补偿程度能否对冲过去市场估值中股价被高估的程度。” “要跳出方案看方案。”詹凌蔚同时强调,更重要的是要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改革试点的影响。关键还要结合对公司未来持续盈利能力的判断,而不能简单根据送股比例的多少来判断方案的好坏。对于质地优秀的上市公司,即便送股的比例小一些,但只要公司本身具备长期投资价值,仍然是可以接受的。而没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无疑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这种巨大的扩容,将会持续给本来就已失去融资功能与价值中枢的市场带来新的冲击。 在补偿问题上,南方稳健成长基金经理李旭利则表达了乐观的看法。李旭利介绍,南方稳健在以前进行投资时,并没有认真考虑有关全流通的补偿问题,因此,现在的全流通试点等于是预期之外的收获。他认为,只要不需要流通股股东再度为改革支付现金,不论送多少,对流通股股东都有一定的好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