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建材行业:水泥行业发展与建筑业密切相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6日 09:52 天相投顾

  天相投顾

  1、建筑材料行业的主要驱动力为GDP的变化而产生的影响:主要经济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家庭收入的增长、利率和公共支出等。

  建筑材料的生产商是行业的核心,其上游行业是原材料生产和提炼行业;下游行业是分销和运输行业。其客户主要分为大型的建筑公司、市政公司、个人及中小企业等。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建筑材料行业紧密相关。同时原材料市场的本地化策略对于行业内的生产商也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

  预期西欧未来经济增长放缓,建材行业有下降趋势;美国市场保持相对稳定;新型国家市场的趋势良好:东欧市场06年表现非常好,市场由俄罗斯和波兰推动。非洲虽有很强的需求,但由于政治的不稳定,有所下降;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不同国家有不同情况:中国、印度、越南增长强劲,其他缓慢。

  建材板块维持温和的增长。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水泥增长达到9%,是世界水泥增长的来源。水泥的需求量受到下游行业的影响重大,价格弹性非常有限,销量对价格不敏感。

  全球主要生产商的成长性主要是通过收购别的企业获得的:全球前五大集团1997年的产能为全球43%,而90年仅为9%。北美是高度集中的市场,集中度为75%,西欧达到65%;中国是世界上整合最少的国家,有5000个水泥生产厂。

  2006年全球水泥行业的业绩良好,但预计2007年会有下降。价格会持续提高,但幅度小于06年的提高幅度。行业回归自然增长率(3-5%)和利润率(5-7%),维持对行业的谨慎评级。

  建材行业进入壁垒很高,具有周期性,我们认为属于防御性的股票。(我们认为其具有的“防御性”是相对于全球性是较而言的,对于一个独立的国家,如中国就不适宜这个观点。)建材生产商通过整合,议价能力提高,提高了利润率。

  对于建材的发展约束主要来自环保法规,特别是在欧美国家。公司迫于法律的压力,需要增加对环境保护的资本投入。如:开采周期结束后需要还原当地生态。二氧化碳减排的控制,对于生产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中国从长远来说也将面临这个挑战。

  2、能源短缺是建材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能源的消耗占生产成本的40%,对于生产商也是巨大挑战。建材生产商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产品售价(整合提高议价能力)转嫁能源价格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替代燃料、增加替代材料的使用(矿渣、煤灰等),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目前,中国煤的消耗占水泥生产中消耗总能源的90%,欧洲天然气的消耗为水泥生产中总能源的85%。总的趋势是使用替代能源。

  3、市场的成熟程度决定了水泥行业的投资策略

  在成熟市场的策略是贯穿上下游行业的垂直整合,这类市场的环保法规更加严格。

  过渡市场的策略是投资混凝土。新兴市场策略是生产水泥。

  全球主要水泥厂商已经完成了纵向整合。在中国目前不存在纵向整合,也许不远的将来会发生。目前仅有海螺水泥排进了世界产量前十名。

  目前水泥生产商的策略是扩大产能,产生的现金流再进行投资。预计在亚洲将有更多的并购案发生。中国、印度、越南以及中东地区是主要的产能推动者。中国可能会由于关闭落后工厂而导致产能下降。到2008年进出口的流向也会发生改变:水泥进口国会出现自给自足的趋势,导致全球水泥生产出现过剩,价格战或将出现。中国在其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水泥行业中,美国是最重要的水泥市场,其进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30%。预计美国2007年水泥需求将下降2-3%,而水泥厂商的提价空间非常小。我们认为,世界水泥行业前景不乐观,08年有较大风险。我们建议客户不要投资水泥生产商,可以投资骨料生产市场或有重组项目的公司。

  骨料市场特点:地方性的产业,没有进口风险;进入壁垒正在增加;矿石储备是关键;整合可以提升级别,行业利润率高(10-20%)。Lafarge公司近期的骨料价格增长超过了20%,就是通过整合生产商,提高了议价能力形成的。所以在股票市场就有由于并购导致股价大幅提升的故事。Cemex的并购案就是一个例子。

  混凝土行业特点:混凝土行业进入壁垒低(投资建厂资金相比于建设水泥厂要低得多);由于混凝土的使用保有时间仅有2个小时,被细分为很多不同的市场。混凝土行业的战略:纵向整合、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创新的新产品带来高的利润率。

  4、中国是最大的水泥市场

  2006年13亿吨的产量,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占全球产量的46%。中国2010年国内消费量为12.5亿吨(政府计划)或14亿吨(中国水泥协会预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2005年之后的水泥产量是大于销量的。

  中国的水泥生产工厂众多,集中度非常低,生产工艺落后,能源利用率低,水泥质量不高,长期维持过量生产。由于以上原因,行业利润率在05年出现大幅下滑。中国水泥产业需要重组整合。

  中国2000年前十位的水泥生产商市场份额由4%提高到2006的14%,显现出重组整合趋势。我们预计到2010年,将减少到3500家生产企业。整个整合过程预计需要15年。

  国际水泥生产商纷纷进入中国。首选战略是与中国企业进行合资合作,是地域性的战略而非全国性的战略(拉法基瑞安是中国西南最大的水泥企业;Holcim有华新水泥一半股份,在湖北具有重要地位)。合资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具有很强的

竞争力,并将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收益。

  国际水泥生产商进入中国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参与潜在的成长市场;2、降低中国市场对自己的威胁(因为中国出口对于其他国家生产商是一个重大的威胁);3、采用中国技术应用其他新兴市场减少资本性支出(中国的水泥技术比欧洲技术便宜30-40%,对资本性支出有正向影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