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港事:港女经济学

2012年08月21日 11:01  作者:翁晓莹  (0)+1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 翁晓莹 (微博)

  “港女”,泛指那些拜金、势利、脾气差并且有公主病的香港女生。论坛上铺天盖地关于“港女”的负面讨论,加上人口比例失调、高学历高收入等原因,将“港女”与剩女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催生了一批以为“港女”解决婚姻难题为目的的高收费机构。其实“港女”并没有那么可怕,即使在越来越多香港男性北上寻找另一半的大环境下,香港女性依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美国品牌Abercrombie &Fitch在中环开新店,请来各种肤色的帅哥前来助阵。帅哥们各个只穿红色小短裤,赤裸上身,大方展示自己健美的肌肉,吸引不少香港女士主动“献身”,不论裸男献吻还是将女士抱起,都毫不介意。不少人在网络上狠批这样的行为“不自重”,“影响香港女性形象”, 中环的激情火爆再次引发港人对“港女”的讨论。

美国品牌Abercrombie & Fitch在中环开新店,请来各种肤色的帅哥前来助阵。吸引不少“港女”,引发网络热议。  美国品牌Abercrombie & Fitch在中环开新店,请来各种肤色的帅哥前来助阵。吸引不少“港女”,引发网络热议。

  何谓“港女”?总结了身边香港男性的看法,“港女”=自恋+势力+拜金+公主病的香港女性。她们往往嘴里嚷着要男女平等,但实际行动上则要求女性处处备受优待。上述A&F事件便是“港女”双重标准的一个范例,各位男士最忿忿不平的是,女士爱看帅哥、对裸男上下其手就是“个人自由”,而男士如果看美女则会被骂“色狼”及“以貌取人”。

  “港女”= 剩女?

  香港She.com论坛曾经发布过一篇“港女81宗罪”的帖子,之后作者叶一知在他的著作《港女圣经》中将81宗罪归纳为12宗罪。种种“罪状”加上论坛上铺天盖地关于“港女”的负面讨论,营造出一种“港女没人爱”的氛围,自然而然地将“港女”与剩女联系在了一起。事实上,虽然不少“港女”成为了剩女,但两者却并不完全等同。

  先来看看剩女是怎样炼成的。虽然香港社会对这个问题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分析角度,但毫无疑问的,人口比例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硬伤。

  香港政府统计处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香港人口中的男女比例失调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水平,男性和女性的比例为876比1000,而在1996年,这个比例为1001比1000,男女失调的情况在近十几年来一直不断恶化。香港人的初婚年龄普遍较晚,2011年的统计数字为女性28.9岁,男性31.2岁,从适婚年龄段来看,25-29岁不包括外籍家庭佣工的男女比例为994比1000,30-34岁则为891比1000,依然是女多男少。

  最近几年,由于越来越多的香港男性到中国内地寻找另一半,这使得香港男女比例的失调进一步加剧。2011年,在香港注册结婚的新郎为香港人而新娘为内地人的有16361宗,加上由政府开据“未婚证明”前往内地注册的新人,香港老公与内地老婆的组合共有20167宗,而新娘为香港人新郎为内地人的结婚宗数只有5865,仅为前一组合的不到三分之一。

  除了人口之外,女性地位和收入的急剧上升也是原因之一。随着90年代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香港女性进入大学读书,在1986年,进入大学取得学位的男女比例为2204比1000,而2011年的比例则为1043比1000,1986年至2011年间,月收入超过3万港元的女性升幅达到170倍,仅近10年的升幅也已达到近50%。

  有人力资源顾问表示,香港以服务业为主导,女性的性格较适合从事服务行业,语言及沟通能力总体也强过男性,部分服务及零售行业更会专门聘请女性,这使得女性在年轻时收入往往高于同龄男性。

  在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及“丈夫要比妻子有钱能干”思想的驱动下,女性在寻找配偶时倾向于寻找收入高过自己的男性,因而香港女性的择偶范围日趋缩小,从而变成了其他人眼中“要求过高”的港女。年过30的L小姐就认为,自己经济独立,没有男人都可以活的很精彩,因此不想因为偶尔的寂寞而随便找一个人凑合。

  此外,还有不少人认为,香港政府在男女问题上存在许多不公平的制度,这些具有倾斜性的制度使女性受到特别的保护,使被宠坏的香港女性更难找到另一半。其中一个例子是小学升中学的派位机制。该机制的反对者认为男生女生在青春期的脑部和智力发育有差异,女生通常成绩比男生优秀,目前实行的男女生混合派位的机制导致女生得到明显的优势,通常能进入较理想的中学。

  另一个例子是设立女性事务委员会,有人认为男性也有同样的需求,但却没有类似的组织存在。在法律方面,则有人称部分法律条文对男性不公平,尤其是对于性罪行的法例,例如根据香港的《刑事罪行条例》,任何年龄的男性都不可以和未满16岁的女性发生性行为。在案件中,男性通常会被假设为施暴者,且女被告常常被轻判。

  在专家眼中,香港多剩女并不是因为香港女性有着这样那样的坏毛病。钻石级媒人MeiLing认为,中国人社会缺少恋爱文化,家长错误教育,只要求女生乖乖读书,缺乏与男性相处的知识。此外,香港楼价高,男性付不出首期,再加上香港男性在细心体贴、尊重和了解女性方面表现得不够好,这才导致香港女性难嫁,可见成为剩女并非完全自愿。

  有人指出,“港女”和剩女最大的区别是对金钱的观念,并不是每一个剩女都会大手大脚地花钱,但每个“港女”都必定“一切向钱看”,她们虚荣、物质、热爱购物、爱买名牌、最佳的老公人选亦要英俊潇洒加多金。

  “港女”带来的商机

  这些物质的“港女”给香港带来了不少商机,催生出了一批以帮“港女”解决婚姻难题的机构。这些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举办活动为主,包括组织晚餐会、酒会、海滩游艇会以及快速约会(SpeedDating)等,而另外一类则以一对一的婚姻介绍为主要业务。

  第一类的活动通常收费较为低廉,普通人都可以接受。想要参加一次快速约会,你可能只需要支付200至350港元,便可以在两个小时内与10到20位异性喝酒、吃饭、喝咖啡,借聊天的机会互相了解。但据一位参加过快速约会的S女士称,这类活动的配对率很低,原因是参加活动的人数不少,但却没有足够的时间互相了解,且大部分参加活动的人背景都相差很大,“只能当去认识朋友,反正也不贵”。

  这类的速配也存在较为“高端”的活动,此前由HongKong Speed Dating所发布的一则广告就在网上引起了争议。在广告中,一位年轻漂亮的中国女子微笑着望着一位白人男子,广告所推广的交友速配活动主题是与外籍男士见面,参加这一活动的女士必须支付4800港元的费用,但外籍男士却能免费参加。

  根据广告的描述,符合条件的男士必须介于35至48岁之间,且仅限外籍专业人士,这引发了网友的激烈批评,认为这不仅侮辱了香港的女性,也侮辱了香港的男性。该机构创办人对此辩护称,收费是为了过滤女性参与者,更好地服务客户。

Hong Kong Speed Dating所发布的一则广告就在网上引起了争议。在广告中,一位年轻漂亮的中国女子微笑着望着一位白人男子。  Hong Kong Speed Dating所发布的一则广告就在网上引起了争议。在广告中,一位年轻漂亮的中国女子微笑着望着一位白人男子。

  在Hong Kong SpeedDating的活动列表上,收费较高的还有与空乘人员的晚餐,收费4000港元,但空乘人员免费。此外,还有一些教授想要寻找另一半的人该如何制作自己的简历和照片,以及如何在30岁之后寻找心灵伴侣的课程和工作坊,这些课程及工作坊有些是免费的,有些则收费超过5000港元。

  此外,这家机构同时也提供第二类服务,即一对一的配对服务,但收费也大幅提高至6万至10万港币不等。对比之下,一些本土机构的收费要低很多,有一家打着“全城最值”招牌的交友公司年费仅2999港元,男士若参加一年会籍可多送一年会籍,而支付4999港元则可以成为永久会员。

  几个月前让港人又爱又恨欲罢不能的TVB真人秀《盛女爱作战》使幕后顾问Mei Ling一夜爆红。MeiLing曾于世界顶级大企业任要职,包括Levi’s美国市务经理、洛杉矶May百货曼谷总经理、香港贸发局法兰克福贸易顾问等。她曾在纽约婚姻介绍学院就读,成为美、德注册婚配师,并且创立了香港婚姻介绍所HongKong MatchMakers,专为香港单身高学历人士作婚姻配对。

  MatchMakers对申请人进行严格的甄选,要求大学毕业、高薪、女士30岁起、男士35岁起,需证明单身、没有案底且有正当职业。

  介绍所的会员分3级制,收费由数万港元到数十万港元不等,合约有效期15个月,承诺替港男港女在中港、亚太及全球物色伴侣并安排海外约会,会员年薪分布有10%约30万港元、30%约120万港元、60%则介于30万至120万港元。MatchMakers提供45项附加服务,包括由专人进行心理辅导、出生国家/地区知识、嗜好/兴趣知识及男方行业知识的培训等,“如果男生爱曼联,会找专人教女生看球;男生从事土木工程,会招人带她参观施工;男生来自异乡,则会找人讲解当地文化、饮食和风土人情。”

  在Mei Ling心目中,创办婚配公司最大的责任是促进两性沟通,“我们不是卖男人,而是卖机会,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找到好伴侣”。为何服务会有市场?她则认为大多数商务人士或行政人员工作非常繁忙,有不少人要经常出差,MatchMarkers的服务能够节省时间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很多人会通过招聘顾问聘请秘书、通过地产代理找合适的住处、通过旅行社买机票去旅行,为什么他们不通过婚姻介绍所寻找自己的人生伴侣呢?难道伴侣不是比秘书、住所和旅行更为重要吗?”

  值得一提的是,MatchMarkers的网站显示,女性注册者的人数已经满额,在2013年4月前不再接受任何报名和注册。但男性注册者却没有满额,可以继续接受报名。

  有关“港女”的辩论

  毫无疑问,“港女”是一个明显带有贬义的词语,而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这个称呼。他们的理由包括:很多国家都有类似“港女”特征的女士,但对于外国女性却没有这类的言论,这对香港女性并不公平。

  此外,因“港女”一词本身是指香港女性,如果频繁地使用会让人对“港女“与香港女性产生混淆,误以为所有的香港女性都具有这些负面特征。还有人认为批评港女的人都是因为欠缺异性缘,不受香港女性的青眯,因此才用港女一词来中伤香港女性。

  虽然越来越多的香港男性北上娶妻,但其实香港女性却并非没有任何优势。在对身边男士的采访中,几乎100%的男士认为,自己所认识的真正“港女“并不多,大多数的香港女性能干、独立且知书达理。

  大部分的男士表示,自己在择偶的过程中会更偏向香港女性而非内地女性,主要原因是香港女性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背景更为相似、不会有太大的文化差异,语言沟通和交流也更为方便。不过也有一些男士认为香港女性学历高,在与她们交谈时自己会觉得低人一等,而男性在心理上又希望能处于强势地位,反之内地女性更温柔,选择范围也更大。

电影《春娇与志明》中,北京帅哥黄晓明爱上了港产丑妇Brenda,这虽然是一个经过艺术改编的极端例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电影《春娇与志明》中,北京帅哥黄晓明爱上了港产丑妇Brenda,这虽然是一个经过艺术改编的极端例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电影《春娇与志明》中,北京帅哥黄晓明爱上了港产丑妇Brenda,这虽然是一个经过艺术改编的极端例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该剧的编剧陆以心就说,“内地女生婚后大多不工作,生小孩做家务,老公所有的工资都上交,每个月只给一点点零花钱。相反,我们常说港女讨人厌,但其实真正会跟着你吃苦、供楼、不介意养家的,是香港女生。”

  (本文作者介绍:来自上海,蜗居香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毕业,香港大学新闻学硕士。)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