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吴晓波:四年调控已达目标 宏观调控已结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 10:59 《中外管理》

  吴晓波

  一个调控周期的结束

  从1981年开始,中国历次的宏观调控从来只宣布开始,而不通知结束。年初的种种迹象表明:开始于2004年春夏的本次宏观调控已经悄然走到了终点。

  股市的大涨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本次宏观调控的开始便是以股市的大幅下挫为标志的。

  2004年4月,中国资本市场上最著名的庄家——德隆系爆发灾难性的大跳水,其旗下股票的流通市值在数周内从最高峰时的206.8亿元下降到50.06亿元,旦夕间蒸发将近160亿元之巨。

  几乎同时,中央政府在资源性领域和

房地产业同时施展强势调控手段,推出了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措施,包括:控制货币发行量和贷款规模;严格土地管理,坚决制止乱占耕地;认真清理和整顿在建和新建的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约资源的活动。

  在2007年开春,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一个调控周期已经悄然结束。一个重大的标志性事件是股市的突然复暖。在资金流量上,大量的民间及机构资金全数涌进了资本市场,大大减轻了楼市投机性繁荣的压力。正如一些基层官员对局势的判断:“

股票涨,大家都高兴;而房子涨,则至少有一半人不高兴。”

  四年调控已达目标

  通过四年的调控,一些预定中的目标也似乎已经实现。

  最重要的标志,是国有企业在垄断性行业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特别是在金融、钢铁、能源等领域,再一次成功击退了民营企业的进军。

  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2004年前后的经济过热正是民营企业的重型化运动所造成的。到本世纪初,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国有企业,拥有最大量的产业工人和产业资本。在很多行业,“国退民进”成燎原之势。也是在这一时刻,随着终端需求的住宅、汽车、电子通讯等行业的增长,市场对上游的能源产业,如对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等形成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从轻型化向重型化跃迁的必然调整。向来嗅觉敏锐的民营企业家无疑意识到了这个重要的转型,那些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的企业家们开始纷纷向一直被视为是国有企业“禁脔”的上游产业挺进。

  有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钢铁行业的投资总额为1329亿元,投资增长96%,电解铝的投资增长了92.9%,水泥投资增长121.9%,其中投资的主力便是民营企业。于是,宏观投资过热渐成决策层的共识。年底,宏观调控的大闸终于拉下,在本轮调控中,如:资金市场的德隆、房地产的顺驰、钢铁行业的铁本等等,它们都因对宏观形势的判断失误而马失前蹄。

  于是到2003年年底,民营企业家们再一次体验到了现实的严酷。

  两会冷淡“经济过热”

  尽管上一年全国的GDP增长超过了10%,但是,在两会上我们仍然没有听到关于经济过热的讨论。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报告中只检讨说:因经济成长模式的落后而造成能源消耗过多,增长的代价太大。在调控告一段落之后,新的改革措施开始出台——在两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两税合一”。跨国公司在中国长达二十多年的超国民待遇结束了,至少在政策层面上,国有、国际和民营资本站在了同一个税收平台上。这也成为股市持续大热的重要因素之一。毕竟,在目前的

中国经济成长格局中,民营企业实现了70%的技术创新、吸纳了超过一半的就业人口。于是,在本次两会上,为民营经济争取公平的地位又成了一个议政的热点。

  在过去将近三十年的中国改革中,宏观调控已成为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名词。它几乎每隔三到五年就会出现一次。如果它真的是一个“规律”的话,那么在未来的三年到五年内,中国经济又将进入一个多元化繁荣的时期。宏观调控或已结束。

  (本文作者系财经作家、蓝狮子图书出版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