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企业家为何慈善不起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2日 06:42 《中外管理》

  夫正 张辰

  只有遵循职业化和商业化的规则,慈善事业才能开展起来。

  2006年,比尔·盖茨、巴菲特、鲍尔森等世界上著名的有钱人都纷纷捐赠出大量财富。于是国人的第一反应是:中国企业家对此会怎么看?如何承担起社会责任?有个数据:1000万中国企业中有捐赠记录的不到百分之一,不过10万家。由此,企业慈善的话题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本刊在此引述一些国内外的“多样化”结论。

  慈善为什么?

  地产企业家潘石屹就慈善事业动机作了分类:为了出名,为了面子;为了更大的利益,把慈善公益事业做成商业;曾受助于人,乘机报答;为的是活得更安心,死了以后也安心,也为自己的后代谋福。但是,这些动机都没有逃脱物质、精神上的等价交换原则。潘石屹认为而用物质的办法永远无法解决物质的问题。做慈善和公益的事业应该是自身精神的需要,不是为了别人,否则是没有结果的。

  不错,根本还在于企业的终极责任。

  什么是企业终极责任?

  怎样理解企业的终极责任?各界关于“企业公民论”、“企业社会责任论”的讨论此起彼伏。

  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公民”也好,“企业责任”也好,根本是对人生的意识。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要想清楚。核心思想应该是:让你周边的人,让大家幸福,你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反之,你的幸福不会持久,甚至难以存在。因此,企业家的心态与企业家的生态是连在一起的。

  世联地产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劲松认为:企业家都希望自己企业获得“持续发展”,其核心就是“有支撑的发展”。支撑有内外两方面:最重要的是来自社会的外部支撑,包括上下游,企业、政府政策大小环境诸多关系上的和谐,大家都有个道德底线,这才是决定性支撑。所谓和谐,“和”是口中有粮,要让大家都有饭吃,“谐”就是心中不慌,就是每人都有话语权。大家都在关爱别人中关爱自己,善莫大焉!

  从学者茅以轼到企业家陈劲松的言论,都可看出企业的终极责任,也可看出开展慈善公益事业问题之所在,即如何通过政府支撑、社会支撑,实现企业发展、慈善发展的有序化、事业化。

  慈善为何也需要商业化?

  慈善事业是不能与商业的原则违背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遵循职业化和商业化的规则,慈善事业才能开展起来。这样,先富起来、有善心的企业家们才会对慈善事业放心付出。否则,人们发现自己出的钱被挪用,善款被贪污,

扶贫款被用来买车盖楼,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又怎么会持久?

  比尔·盖茨自己成立慈善基金会就是个好办法。巴菲特只所以把钱捐给了盖茨基金会,是因为盖茨基金会是最有效率的慈善机构。这和他做

股票生意的逻辑一样:一定要把钱交给最称职的经营者。交给慈善机构的钱,也是社会的钱,花得也要有效率。这才是合理的运作模式。当今紧迫之事,不是责问富人们为何为富不仁,而是建立有序的运作模式。

  孟加拉国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因为创办农村银行,向贫穷农民贷款,而被称为“穷人银行家”,他所倡导的小额信贷业务在全球帮助数百万人口脱贫,可谓在慈善和商业利益之间找到了结合的典范,因而被授予了200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2005年,江浙地区的“留本冠名基金”的捐赠方式,即基金的本金仍留在企业运作和管理,企业承诺将基金增值部分全部捐赠给慈善总会。这种种基金形式都推动了慈善行业的发展,也调动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孔 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