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雷颐:关于信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3日 01:30 经济观察报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leiyi5684@vip.sina.com

  “晋商热”使“票号”为人熟知。其实,大约产生于明代嘉靖年间以存取、放贷款为主要业务的“银号”(也称钱庄),要比票号产生早得多。明、清北京一直是都城,长期是政治中心,商业也十分繁荣,因此银号业非常发达。

  存取款、放贷款这种金融业本质上是主客双方彼此的信用。唯其如此,金融业又给不讲信用的商家提供了“赚大钱”(其实叫“骗大钱”更准确)的机会。一些银号经不起巨大的利益诱惑,欺诈骗钱之事时有发生,为此,清政府对经营钱铺的商人原则上曾提出“五家互出保结”的要求,以防奸商“关铺潜逃”。当时京城生活指南手册性书籍、主要为外省暂居京城的行旅客商之需而编纂的《都门纪略》就提醒说:“京师钱铺,时常关闭。客商换钱,无论钱铺在大街小巷与门面大小、字号新旧,必须打听钱铺虚实。不然,今晚换银,明日闭门逃走,所开钱帖,尽成废纸。”

  然而,在这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金融业竞争中,“恒和”、“恒利”、“恒源”、“恒裕”这“四大恒”却是赫赫有名的几百年老店,被称为“都中钱肆巨擘”。这“四大恒”都在东四牌楼附近,据 《旧京琐记》记载:“官府来往存款及九城富户显宦放款多依之。市民也以握有‘四恒票’为荣。时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升 ’、腰缠‘四大恒’之说”。“四大恒”开出的银票成了京城最受欢迎、最体面的硬通货。虽然近代银行业的兴起使传统的银号逐渐萎缩,但那种讲求信誉、以诚信为本的经营之道,还是令人钦佩的。从近人齐如山《北平怀旧》中记载的一则史实,便可略窥一斑。“同治末年,四恒之一的恒和银号关门歇业了,但他有许多银票在外边流通着,一时收不回来。彼时没有报纸,无处登广告,只有用梅红纸半张,印明该号已歇业,所有银票,请去兑现等字样,在大道及各城镇中贴出,俾人周知。然仍有许多票子,未能回来,但为信用必须候人来兑,等了一年多,还有许多未回,不得已在东四牌楼西边路北,租了一间门面房,挂上了一个钱幌子,不做生意,专等候人来兑现。如此者等了二十年,光绪庚子才关门”。

  同治末年是19世纪70年代中期,光绪庚子是1900年,等了大约四分之一世纪,直到义和团进京、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京城大乱、遇到这种“不可抗拒外力”时才关门走人。笔者工作单位紧邻东四牌楼附近,现在每每路过这里,不免遐想那间为兑现租了二十多年的“门面房”究竟是否还在这里?可还有如此“信用”近痴的商家?丧失已久的诚信之魂,还招得回来吗?

  如果招不回诚信之魂,在诚信严重匮乏情况下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确实困难重重。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早期,市场、交易范围狭小,大多是熟人之间的交易,交易手段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甚至“以货易货”的“即时完成”,欺诈不易发生,因此信用的作用并不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扩大,从地方扩大到国家、世界,交易大多是在陌生人之间发生,“交”与“易”很难即时完成。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也只能是信用经济。如果大家都不讲诚信,不讲信用,收款不付货或收货不付款,交易链条立即断裂,市场随之崩溃。由此观之,当一个社会连熟人都要欺骗、以至产生了“杀熟”这一专有名词时,足证诚信缺失已到何种程度。

 [1] [2] [下一页]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