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7限破解招式六:国际化赚高利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1日 14:35 《数字商业时代》

  采访 撰文=周颍

  “黄河里的鱼再大,也大不过太平洋里的鲨鱼。”哈杉鞋业深谙此道,巧妙地避开国内激烈的竞争,通过收购意大利老牌制鞋品牌和到尼日利亚等地开设工厂,坚持销售自主品牌产品,有效保证了产品的利润,并成为温州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制鞋企业。

  记者费尽心思才找到位于温州中国鞋都二期的一条小路,占地只有18亩的哈杉鞋业就挤在一些杂乱参差的零星小厂中间,在温州4000多家制鞋企业里,它只是一条小船。然而,在当地学者眼中,哈杉却是“温州首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此前几年,哈杉的代工出口业务每年都会递增30-50%,但哈杉鞋业总裁王建平预计,在人民币升值以后,哈杉代工业务在08年可能停滞不前。2006年,该厂出口收入达2000多万美元,2007年也大致相当,但当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8.3变成7.3, 2000多万人民币就像掉进了太平洋。所幸的是,代工业务在哈杉的总业务中仅占20%的份额,其余80%全部来源于自有品牌的出口业务。

  “在非洲,哈杉是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男鞋品牌,在美国,哈杉是最好卖的温州皮鞋。”哈杉总经理王建平非常庆幸当时“大胆走了出去”。当中国制造业还在为国外品牌做代工,赚取低利润额,王建平开始做自主品牌出口,避开与国内鞋厂的低价竞争。而当国内制造业面临汇率压力陡增,提前进入高利润环节的哈杉却有效避开了汇率带来的负面影响。

  小船出海

  抢占高利润环节

  “黄河里的鱼再大,也大不过太平洋里的鲨鱼。”是王建平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成立于1991年的哈杉,以给POLO、沃尔玛、锐克等国际品牌做代工起家,给老外“打了几年工”,倒也有滋有味。

  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却让王建平着实惊出一身冷汗,几个大客户撤单,就让他的鞋厂险些关张。情急之下,王建平带领哈杉的管理层认认真真地做了一次“SWOT”(竞争力态势)分析,觉得有一条机会似乎摆在了眼前:那就是大胆走出去。

  哈杉开始尝试出口自主品牌的鞋子——这是一个叫做“HAZAN”的牌子,由意大利设计师,在阿拉伯语里面意为精美的石头,在希伯莱语里意为盛美的赞歌,在俄语里则是小主人的意思。

  此时,国内已经强手林立,东南亚及日韩等地也被温州同行捷足先登,哈杉只能尝试一条相对冒险的道路:经由乌鲁木齐卖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再进入俄罗斯境内。那是一个皮鞋能换回飞机的时代,在独联体国家轻工产品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质优价廉的中国货很快就被哄抢一空。

  然而好景不长,嗅到金子味的同行们纷纷扬帆出海,各种牌子的温州鞋很快开始充斥俄罗斯的大街小巷,起初,哈杉的鞋子能轻易卖到15美元/双,很快在恶性的杀价中卖到了5美元/双。

  哈杉又试着将鞋子买到中东、非洲等地,但历史很快重演,迅速跟进的同行们又将这条独木桥险些挤翻。蝗虫一般涌入的温州鞋给当地的制鞋企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名声,西班牙、俄罗斯等地相继发生了烧鞋事件,各国纷纷出台政策,限制中国鞋的进口。

  “大家都只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不知道外面的无奈。”提起那段经历,王建平至今仍然心有余悸。

  那段时间,哈杉的温州总部几乎每天都接到国外各分公司的电话,报告各种各样的险情,整个管理团队时刻如临大敌。但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磨炼中,练就了温州人国际化的管理经验。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