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何去何从(10)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 03:51 第一财经日报

  何帆:目前我国消极的外汇储备管理已经无法保持储备资产的长期购买力,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

  投资于低收益的美元资产使得中国的储备资产难以保持长期购买力,但在现有的消极管理框架下,调整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空间有限。如果中国将美元资产调整为欧元或日元资产,一则欧元和日元已经相对于美元有较大幅度升值,风险相应提高,二则欧元国债和日元国债的市场规模太小。由于美元在过去几年中的贬值,包括黄金、石油、重要金属、房地产在内的多数替代美元资产的价格已经发生大幅度上升。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庞大,投资于上述市场可能对国际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大家对新加坡、挪威等国在外汇储备积极管理问题上的经验探讨得很多,我们该如何看这种借鉴意义?

  何帆: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新加坡经济增长强劲、储蓄率高以及鼓励节俭的财政政策,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新加坡政府在对经济前景进行评估之后,确认国际收支平衡将保持长期盈余。为了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政府决定改变投资政策,减少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投资的低回报的流动性资产,允许外汇储备和财政储备投资于长期、高回报的资产。

  目前新加坡外汇储备的管理分为MAS、GIC、淡马锡三层管理体系。GIC、淡马锡负责积极管理部分,基本目标是要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以保证储备资产购买力的稳定,这与传统外汇储备管理的流动性、安全性目标存在本质不同。积极管理主要考虑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对短期波动并不过分关注,但对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货币构成、风险控制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对我们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Michael:在公司治理和提高透明度方面有很多可以学习的,特别是新加坡和挪威,但也必须要明白,中国的强项、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这些国家截然不同,最关键的是要明白中国特定的需求是什么。

  文亮:最近大家都对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非常感兴趣,就像当年大家都对新加坡的

汇率管理模式很感兴趣一样。但我认为,由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淡马锡公司缺乏财务透明度,对于其运作成功与否尚难以判断。即便新加坡模式是成功的,也不意味着在中国就可以简单地复制。

  首先,新加坡模式虽然是政府出资组建的投资公司,但政府并不过多干涉公司的日常经营,而只是看最后的经营业绩。我们将来组建的政府投资公司能否摆脱这种干预,却是一个问号。至少,迄今为止,汇金公司的注资行为是政策性业务而非商业性业务。

  其次,新加坡的精英管理体制使得政府投资公司虽然缺乏透明度却有相当的效率,而中国的同行却经常陷于铜期货、中航油等事件的纠缠中。

  再次,现在国外对于新加坡的政府背景公司在当地的投资已经越来越敏感,从中国公司这些年海外并购的经验看,如果成立一个完全政府背景的公司对外投资,究竟会有多少市场空间,也会是一个疑问。况且,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远大于新加坡,需要通过这一渠道运作的量也会比较大。如果成为一个巨无霸,在市场的一举一动被人广为关注,也恐会受到诸多掣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