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从品牌模仿到品牌创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 02:33 东吴证券

  吴迪

  11月14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欧盟海关联手查货赝品大半产自中国》一文,文章称,“欧盟发表25国海关联合声明,称70%假冒商品来自中国,拦截了500吨中国赝品,拦截商品中仿阿迪达斯、耐克等名牌的假冒商品大都来自中国。”读罢之余,我不禁反思,为何如此高比例假冒的商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法则面前没有败下阵来,反而出口连年增长?

  也许,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这个比例的数字有多高,而在于我们看待这个数字的态度。我们需要从整个国家的品牌创新之路去思考这个问题。

  一些厂家小聪明实在不少,凭着多年加工和仿造,跌跌撞撞中也闯出一片天地。但是小聪明笑得了一时,笑不了永远。替人加工,只不过是显赫大品牌的“车间”而已,做最底层的工,赚最低的钱,处于产业链的最下层;而仿冒名牌还侵犯人家的

知识产权,是底层中的底层。

  对于仿冒品,要有正确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我国品牌发展和创新的阶段。

  仿冒不等于仿制。事实上,仿制是文明进步的重要起点,欧美发达国家莫不如是。被称为“近代世界第一流瓷都”的德国小城迈森,在其展馆序言中就明确写道,他们的瓷器制作两百年前来自中国,那个时代中国的瓷器制造已经炉火纯青,他们只能依葫芦画瓢,学造仿制品。再如,日本在历史上一直善于模仿最先进国家的技术,可是日本仿制的阶段非常短暂,很快就努力发展出自己的技术和品牌。一个欧洲的朋友曾说,20年前,日本要生产豪华轿车卖到德国去根本是不可能的,但如今,日本雷克萨斯的品质已经和

宝马相近了。

  短短一则“欧盟拦假”新闻,暴露了“中国制造”的硬伤,即缺乏自己的国际品牌。唯愿涉及“500吨中国赝品”的商家只是处于学习阶段的仿制,唯愿“物美价廉”的收益带给他们的,是更多的自信和创新动力。(作者为本报产经中心记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