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债成香饽饽 应警惕爆发债务危机风险

2012年06月21日 10:31  作者:蔡成平  (0)+1

  文/新浪财经日本站站长 蔡成平

  欧债危机让海外投资者纷纷将资金转向日本国债,海外资本持有的日本国债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中国的大幅增持尤其惹人注目,中国持有的日本国债总额在过去两年间增长了5.2倍。但日本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始终存在,中国不能不保持警惕。

  日本央行[微博]6月19日公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资金流动表显示,海外投资者持有的日本国债总额增至76.43万亿日元,比上年年末增加23.0%,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海外投资者持有比例升至8.3%,比2011年末增加1.2%,也创下历史新高。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由于欧债危机所引发的担忧不断刺激着日本国债买盘,2011财政年度,海外投资者所持有的日本国债比例达到纪录高位。可以说,看不到缓解曙光的欧债危机让海外资本不得不考虑资金转向。日本央行也分析称,“雷曼破产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后,海外投资者为套现一度抛售日本国债,但欧债危机发生后,又认为日本国债相对安全并再次积极买进”。

  从2008年以后的经验来看,在世界金融动荡情势下,债券收益率通常是评估投资者对于债券安全性信心的有效指标。日本国债市场基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已降至0.790%,创下9年来新低,5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0.195%。但即使如此,屡遭降级的日本国债仍未失去其作为主要避险债券的光环。

  毫无疑问,中国在增持日本国债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日本财务省和日本央行6月4日发布的国际收支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持有的日本国债(含短期国债)已增至约18万亿日元,较上年增长了71%,创历史最高纪录。

  中国的日本国债持有额从2009年起迅速增长,在2010年超过美、英成为日本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中国持有的日本国债总额在过去两年间增长了5.2倍。日本央行公告也显示,去年一年,中国净买入中、长期日本债券、票据4.5万亿日元以上,实现净买入总额5414亿日元。有分析认为,中日货币从6月1日起实现了直接交易后,中国很可能会继续增持日本国债份额。

  这些举措显示,中国正在将持有的部分美元外汇储备转移至日元。中国在去年7月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达13149亿美元,但截至今年4月已减至11519亿美元,中国正在试图降低对美元、欧元资产的依赖,考虑多元持有其他方面的资产。

  但是,在日本国债渐成“香饽饽”时,就更需要理性分析其价值和风险。日本国债的优势在于大部分由国内持有,背后有15万亿家庭储蓄支撑,这确保了日本能应对评级下调影响,并使债券市场免受攻击,确保日本很难引发国际收支和清偿能力的危机。

  同时,截至2011年底,日本已连续21年位居世界第一大债权国,日本政府、企业和个人拥有的对外资产高达583万亿日元。截至4月底的外储余额高达12895.42亿美元,仍是世界第二大外储存量国。

  但从近期日债主权评级的表现来看,寄希望于日本国债安全性恐怕只是“一厢情愿”。IMF[微博]也发出警告,“市场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可能引发日本政府债券收益率突然飙涨,这可能会迅速令债务不可持续,并撼动全球经济”。

  从负债水平来看,日本目前的整体负债率约为232%,处于发达经济体的最差水平,这也是评级机构将矛头直指日本的直接原因。而欧债危机的核心就在于主权国家过度借债,超过国力发行国债最终导致倾国家之力都不能偿还,使得还债资金链条断裂而发生风险。

  实际上,除财政与金融层面外,欧债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日本的终端市场遍布欧洲各国,欧洲经济不景气将对日本的出口造成巨大冲击。欧债危机若进一步恶化,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势必下滑,日本自然不能幸免。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5月22—23日会议纪要中显示,“若欧债危机对日本经济构成的风险成为现实,央行应采取适当行动,不应排除任何可能的选择”。

  有预测认为,到2012年度末,日本国债总额将达到约708万亿日元,相当于预计年税收额(约42.3万亿日元)的17倍。从规模上讲,这远远超过了GDP的承受能力;从税收支撑上看,这会让日本几乎丧失还债能力。一旦“债滚债”的游戏玩不下去,资金链条就会断裂,日本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始终存在,正大幅增持日本国债的中国不能不保持警惕。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日本站站长,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著有《柳井正与优衣库》。)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