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解析中国特色的民工荒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15:29 经济观察报

  文贯中

  美国康州三一学院经济系教授james.wen@trincol.edu

  土地制度不仅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也是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牵涉到城乡各个阶层、各个部门的利益。这是因为经济三大要素中的土地要素,其价格和配置效率主要由土地制度决定。然而,中国改革30年来,触动最少、在公开场合最得不到充分讨论,而本身矛盾百出,又容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应该说正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如何用短文章把现行土地制度的种种弊端讲清楚,对我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不久前,我在本专栏上发表了一篇有关“现行土地制度需根本改革”的短文 (见本报2008年3月10日44版)。因为这是我的第一篇专栏文章,又限于篇幅,不得不打下很多伏笔,以便迅速提出主要命题。文章发表后,果然引起读者的悬念和疑问。我那篇文章中指出,现有土地制度无法自由调节劳动力和土地需求,后果令人担心,在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民工荒却在蔓延,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比较优势过早丧失,并会加剧已经十分悬殊的城乡收入差。

  很荣幸,这篇文章引起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专门研究民工问题的章铮教授的注意。他认为我“对民工荒的情况似乎不太清楚”,虽然和我素不相识,却立即给我传来他和合作者的两篇有关民工问题的论文,“供我参考”。他们的研究结果是,民工荒和农村劳动力过剩确实同时存在,但民工荒主要发生在25岁以下的年龄段中。我总结他们列举的民工荒原因如下:

  首先,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25岁以下年龄段的青年农民,因为他们眼明手巧。过了这个年龄,企业就会嫌他们手脚太慢而将其辞退;其次,由于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今后年轻民工的供应只会相对减少;再次,25岁以上的农民工被辞退后,由于低下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很难找到工资足以在城市中定居下来的其他工作,只能流回乡下,重新成为农民。所以,农村中25岁以上的农民不减反增,大量过剩。这就是民工荒和农村劳动力过剩同时存在的原因。

  显然,章铮等的贡献在于指出了民工荒发生的特定年龄和原因。同时,他的研究前提和蔡 一样,都假设现行土地制度是不变的。可是,民工荒为什么发生在特定的年龄段,是否和中国特色的现行土地制度有关系呢?他们的文章并没有回答。然而,这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如果不能解决25岁以上的民工在城市定居的问题,如果农民工只是到城市工作几年,最终归属仍是回到老家,则中国的三农问题何时解决?全面小康社会何时实现呢?我的文章同时还引起了东北财大的刘发跃的注意。他通过电子邮件问我:“为什么改革现有土地制度就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剩余劳动力呢?”对我提出的现行土地制度和土地私有制这两种土地制度的区别之一,在于前者使民工在城市定居发生困难的观点,他问道:“民工定居比较困难是因为土地制度吗?窃以为,户籍制度、房价等因素可能是影响民工定居的更主要因素。”

  显然,我应该一一解答读者心中存在的各种疑问。为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两周一次的专栏文章中,详细讨论现行土地制度的各种弊病,以及这种制度和真正的市场经济极不相洽的理由。欢迎读者的反馈、批评、指教,共同推动对现行土地制度的坦率讨论。希望我们能够早日通过改革现行土地制度,加速农民进城定居,并使中国早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1] [2]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