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成思危:双防依然是头等大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9日 14:22 中国经营报

  作者:张翼

  能言、敢言、直言、建言,这10年,在经济生活领域,成思危的声音铿锵有力。10年一回首,1998年,在他的主导下,民建中央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该提案被列为九届政协的“一号提案”。由此,成思危被媒体尊称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2007年以来,股市狂飙、集体躁动,古稀之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却大声疾呼:“泡沫正在形成,风险正在积聚。”特殊的身份,慷慨的发言,引得市场一片惊叹——中国股市进入了“成思危周期”。

  他的经历,他的身世,他的为人,他的观点,充溢着绽放的精彩。

  成思危,2008退休,任人评说。

  让股市回归本色

  《中国经营报》:2007年以来中国股市持续火爆,你在多个场合发表观点,提醒公众警惕泡沫,你给中国资本市场开出的药方是,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为治本之策,打好中国股市长远发展的基础。这些观点,通过公开报道直接影响了股票指数和广大投资者,而不是政府有关部门。因此有一种舆论就认为,你是开出了一个好“药方”但给错了“病人”。

  成思危:促使我对金融、资本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研究虚拟经济是我三大研究方向之一。我在全国人大工作了10年,对于虚拟经济,对于股票市场,我是实地调研与公开建言相结合。早在2001年,我曾经带领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对《证券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提交了比较翔实的报告。“有针对性地建议改进监管工作,强化监管力度。”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对证券监管机构的建议。

  2001年11月到2005年,熊市当道,但是中国经济照样高歌猛进。2004年我写文章指出,资本市场表现与宏观经济发展长相背离的状况不正常,迟早要改变。那个时候我还说过,经过两三年的艰苦努力,一定能够使我国股市恢复本色,踏上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牛市来了。但是,在我看来,2007年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不大正常的,对股指快速飙升,我觉得不大对劲。事实上,中国的股市存在两个重要问题:市盈率高、换手率高。市盈率高说明泡沫的存在,换手率高说明投机气氛浓厚,这些都不是一个健康股市所应该具备的。我一直主张,根据不确定性决策科学的原理,将股市泡沫分为客观泡沫和主观泡沫两大类别。前者是由于经济基本面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后者则是由于人们对股市前景的主观估计而产生的。

  任何股票市场,既是投资的场所,又难免具有投机性质。一个成熟的股市是适度投机的市场,但应该在投资与投机行为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在过度投机的市场中,投资者通常会漠视企业的经营业绩,严重削弱资源配置功能,还会助长市场的短期行为,为庄家非法操纵市场提供条件。

  《中国经营报》:“只有30%的上市公司符合国际标准”的结论源于你做的一个研究。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这个结论是基于2005年的数据,当时仍存在股权分置的实际状况。股改基本完成后,中国股市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创造的利润占据了中国企业的半壁江山。现在,你如何看待上市公司的质量?

  成思危:对于上市公司,我最关注两个指标:财务绩效、公司治理。2007年的数据还没有披露,单就2006年的数据来看,中国上市公司的这两个指标都不乐观。根据我的调查,上市公司缺乏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业绩低下、缺乏长期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特定情况下,政府可以干预市场,但总体来说,监管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而是要保持和保卫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与秩序。股市红火了,不一定全是监管的成绩,股市委靡了,也不一定全是监管的失责。股市下跌,老百姓就骂证监会,这是不对的。资本市场有其自身运转规律,大可不必因为股价的起伏涨落大惊小怪。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我们关心股市的发展,但我们更关心股市的健康。

  目前,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成熟、健康、可持续的股市。所以应该让股市回归本色,其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是根本,信息披露要全面真实,严查内部交易,控制操控市场的行为,这些才是监管的责任,而不要过多干预市场。监管机构不是政府机关,角色不要错位,不要把股市的涨跌和所谓的政绩挂钩。

  股市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系统,只有在与外界不断有资金流入、信息交换、信心支撑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其相对的稳定。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中国的股市要想搞好,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高上市公司的内在质量。所以,如果上市公司质量没有真正而切实地提高,出台再多的利好政策,再让更多的外资进来,也难以保证股市健康运行。

  正确理解“从紧”货币政策

  《中国经营报》:“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两防”可以说是2008年经济工作非常重要的任务,综合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防通货膨胀似乎是2008年经济工作之最重,在你看来,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哪些内部隐忧与外部风险?

  成思危:我在2004年写文章分析,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过猛,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那个时候经济工作的重心是防止通货紧缩,大家普遍感觉通货膨胀还是比较远的事情。但是今天,我们已经真实地遇到了通货膨胀的现实压力。冰雪灾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暂时性的,2008年中国经济的主要工作是“双防”,真正做到“双防”其实很不容易。2008年第一季度的信贷投放还是比较猛的,并没有紧缩下来,CPI高企,物价上涨,经济依然在过快的轨道上运行。“双防”的任务很重大,不能有任何的松懈与大意,但是对于“双防”,应该正确而全面地理解、贯彻与执行,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一方面是服从于国家整体经济目标,另一方面是有保有压。

  要正确看待和理解“从紧”的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不是放弃发展,而是要有保有压,有所侧重、有所区别地发展,三农、教育、科技要发展,投入不会减缓。我认为,对长期资本投资要控制,控制新开工项目,杜绝低水平重复投资,对企业日常生产发展所须的短期资本不应统统控制,否则很多中小企业的日子会很难过。

  2008年1月,我在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论坛的热点议题之一是:美国经济的走势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影响。我参加了两场关键的活动,一个是BBC主持的、向全球直播的2008年世界经济展望的大辩论,另一个是大会的论坛,题目是“如果美国打喷嚏,世界经济会不会感冒?”我的看法是,2008年美国经济肯定放缓,但应该不会出现衰退式的负增长。影响美国经济有两大因素:一是次级债危机,一是石油价格。关于次级债危机,伴随着房价的走低,风险已初步得到了释放,加之美国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尽管今年美国的房价还会下探,但可以说次级债危机已经进入到了中后期,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不会像2007年那么厉害。另外,石油价格的暴涨是不正常的,因为石油开发炼制的成本并没有大幅度攀升。石油价格上涨长远来看对消费者、对生产者都不是好事情。我的估计,国际原油价格不会超过120美元每桶,而且将来还可能下降到60~80美元/桶。今年美国经济的增速将在1.5%~2.5%之间,放缓但还不会衰退。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它的一举一动肯定对世界经济有影响。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一个“脱钩理论”,认为美国经济对具备独特性的中国经济影响不大。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和客观。美国经济放缓,必然减少从中国的进口,美国是我们的出口大国,这对中国经济一定会有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应该不会太强烈、太长久。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