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种因素导致顺差虚增 挤水分不应成政策目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 07:2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专访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红霞——怎样看贸易顺差中的水分 隋明晓 万晓娟 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贸易顺差达269.1亿美元,创月度历史新高。据悉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贸易顺差达到1125亿美元,已超过去年全年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的一半。对此,一些专家认为,我国贸易顺差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如果不采取相关措施,贸易顺差大幅增加的趋势还将持续。就此问题,本报日前采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王红霞。 水分不是顺差根本原因 问:您认为目前贸易顺差中的水分有多大,水分与顺差持续增长有何关系? 王红霞:众所周知,价格优势一直是我国产品竞争力的主要表现。例如,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2006年,我国出口成本和出口商品价格虽然都有所上升,却仍普遍低于美国对我国逆差商品的价格。美国对华逆差最大3种机电产品是计算机类产品、无线设备和其它办公机器,对华逆差合计592.7亿美元,占对华总逆差的25.5%。上述3种商品细分共有63种商品,我国在其中42种商品上有顺差。但在这42种商品中,只有软盘驱动器、喷墨打印机和手持(包括车载)无线电话机3种商品的单位价格高过美国,其余39种商品单位价格全部低于美国。另外,据统计,美方单位价格超过中方3倍以上的有31种,超过中方10倍以上的有14种;其中,路由器单位价格是我国的431倍,其它存储部件是我国的230倍。可见,中国产品特有的竞争优势,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一直非常强劲。这是顺差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所以,贸易顺差的长期持续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至特定阶段的必然表现,是由我国参与全球化分工的特有模式及产品竞争力所决定的。不可否认,受各种短期因素和政策预期的影响,贸易顺差中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分,但所谓的水分并不会成为贸易顺差长期存在和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 水分可能来自四个方面 问:贸易顺差中水分是怎么来的? 王红霞:总的来讲,我认为贸易顺差中的水分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策调整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出口的冲动。如部分企业会赶在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实施前提前出口,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会使一些企业加快出口而放慢进口。 其次,人民币升值预期所诱发的投机行为也可能导致贸易顺差产生水分。例如,少数企业可能会伺机抬高出口价格,通过贸易渠道把热钱引入国内,以“赌”人民币升值。 再次,部分企业通过虚报出口以骗取出口退税也是贸易顺差存在水分的原因之一。据估计,去年8月至12月,因“虚假出口”导致顺差同比虚增175亿美元,占同期贸易顺差的17%。 最后,某些企业还会通过把已出口的货物再进口的方式,来享受进口保税的优惠。据国家发改委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存在177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国货复进口高达733.6亿美元,逾四成顺差来源于为骗取出口退税而进行的进出口虚报。 这4种因素都可能导致特定时间段内贸易顺差的虚增。但是,我个人认为,随着国家税收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完善,随着打击骗税及监管水平的提高,随着企业发展观念的日渐成熟及自律意识的加强,骗税等投机行为在水分中的比例会逐渐减小。 水分多由短期因素造成 问:我们应如何对待贸易顺差中的水分? 王红霞:实际上,在对外贸易出口中,外商出口对我国贸易顺差增长有着巨大的贡献。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高达1889亿美元,超过了全年贸易顺差总额。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就占了总出口比重的60%左右。 因此,水分只是贸易顺差增长的一个侧面。我个人认为,水分的大小是不可能根据某种传统理论或某些特定案例就可以确定的,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基于深入实际的调研,进行客观的分析,过分夸大或完全忽视都会扭曲贸易数据,误导政府决策。 另外,水分往往是短期因素造成的,是结构演变或政策调整过程中的伴随物。当短期因素消失,政策调整到位,水分产生的诱因减小,水分自然就会蒸发或减少。因此,如果针对少数企业的违规行为而采取大范围的措施,可能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甚至会殃及大量正规合法企业的正常贸易活动。 所以,总的来讲,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的确给经济平衡发展和对外经济关系带来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抑制顺差增长幅度也成为当前政策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我们必须看到决定贸易顺差走势的根本因素到底是什么,而不应刻意地为“挤水分”而挤水分,即“挤水分”本身不应成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目标出发点。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