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王平:比平均工资增长更重要的是计量方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4日 07:56 红网
近日,有记者从中国劳动学会主办的“深化企业薪酬制度改革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论坛上获悉,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递增13.5%,并分别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最快时期。(7月2日中新网) 乍一看这么喜人的工资增长势头确实能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也不能说这样的数字失真。可是,这样的数字在现实面前却又容易让人产生质疑,因为大家感觉好象自己的工资根本没有什么增长,所以人们会联想到这会不会是被房价上涨、物价上涨等因素给抵消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说,某村有100户人家,其中有一户家产数千万,其他人大部分都是穷光蛋,这一平均,每家每户都有数十万的资产,这样能证明这个村很富裕吗?显然不是。 那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呢?细心的人们一定会注意到,这是工资计量方式的问题,也就是说平均来的工资并不能客观反映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也不能反映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状况。在任何指标都“平均”盛行的年代里,落后的个体往往会被忽视,就像我们如果一味去强调平均收入大幅度增长,那些西部落后地区仍有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人就可能会被忽视。 于是,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只有社会最低层的那个群体工资水平提高了,生活水平提上来了,才叫真正的“社会进步”了,这样的统计数据就更让人觉得既科学又健全了。在这个方面上,西方国家早有人有先见之明,比如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学家罗尔斯就指出“财富的不平等,只有在他们最终能对每个人的利益,尤其是对地位最不利的社会成员的利益进行补偿的情况下才是正义的”。 再说,经济学上还有个“短板”原理几乎已经众所周知,在各种名目繁多的经济考量指标下产生了很多统计数据,让人们误以为以中低收入为主体的“木桶”似乎已不存在,代之而存的是以所谓“中产阶层”已占有大多数,短板效应似乎已不那么显著了,这显然是一个被误导的错觉,事实上现阶段我们的中低收入人群依然是主体,短板效应仍旧需要重视,所以,我们必须切实关注那些低收入人群。 要是我们的工资收入统计标准能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想必我们肯定还会注意到,一些收入增长最低甚至负增长的群体。这样以来,也会想办法制订出一些相应的措施来缓解贫富差距,根本的措施就是要在社会福利制度的设置上,更多的倾斜向收入较低的群体,而这个前提,毫无疑问是要对社会群体的工资收入水平进行科学全面的统计,而不是顾此失彼,通过强调表面的繁荣来忽视了问题的存在。 [稿源:红网] [作者:王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