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藏汇于民可得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 11:08 《经济》杂志

  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仍高,若不能以有效的配套措施激活市场潜在需求,仅靠简单地推行企业意愿结汇及放宽银行结售汇头寸限制,恐难取得预想中的“藏汇于民”之效

  文/赵尚民

  央行日前发布的第五号公告,调整了六项外汇管理政策。六项政策一出台立即引起多
方关注,普遍认为国内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可以购汇投资境外,是去年人民币汇率调整后央行推进汇率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此次外汇新策的出台把中国外汇体制的改革又向纵深挺进了一大步,也是中国外汇体制改革的一项成熟标志,它必将对汇率制度、汇率形成机制、外汇储备制度、资本流动以及外汇市场体系建设与市场交易等方面产生积极、重大的影响。

  方便民众投资海外

  从1994年开始,中国实行了集中性的储备政策,即国家通过强制的结售汇制度,把企业等有关单位的外汇集中到国家手上,并控制售汇的价格和数量。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国际收支累积巨量顺差,外汇储备出现了大量的持续性增长,不到12年的时间,外汇储备增加了40多倍,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但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今,国家调整集中性储备管理制度为分散型储备制度的意图之一在于“藏汇于民”。藏汇于民的一个重要涵义在于:从国家持有外汇为主逐渐放宽持有与使用外汇的政策限制,让民间更多地持有外汇。换句话说,国家可利用市场化手段分化过多的或是结构不合理的外汇储备,让企业、机构和个人更多地持有并进入外汇市场。

  当然,藏汇于民的另一个重要涵义在于:扩大外汇储备持有与投资的主体,促使储备投资主体与策略的多元化,提高储备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因此,把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企业运营的资本和居民的储蓄,这不但会使企业、单位和个人感到“富有”,而且还会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经营手上的资产,规避市场风险。甚至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有条件地授权境外的机构和个人,经营外汇储备,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人力资源和不同的交易技术,为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升值作贡献。

  按照人民银行公告,三项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得以调整。其中涉及境内居民个人生活方面的有出境购汇和外汇理财两方面。央行此次新政策规定,对境内居民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年度总额为每人每年等值2万美元(含2万美元)。2万美元额度内的,居民购汇时只需凭真实身份证明并申报用途就能在银行买,而超过2万美元的用汇,银行审核外汇管理规定的真实需求凭证后,也会满足个人购汇需求,这一规定使得国内居民用汇变得比以前容易很多。

  此外,新政策还“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在一定额度内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在一定额度内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自有外汇,用于在境外进行的包含股票在内的组合证券投资”。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和居民以外汇资金进行境外投资在程序上已获官方认可,今后国内居民用人民币就能通过银行投资于海外市场如美国债券市场。

  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猛,2001年末,我国的外汇储备还只有2121.65亿美元,但随后出现加速增长,几乎每月增长100亿美元以上,到去年年底已增至8188.72亿美元,今年前三个月继续新增562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

  巨大贸易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使人民币面临着强大的升值压力。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导致外汇大量集中在国家手里,企业与个人外汇资产增长缓慢。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国内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616亿美元,同比增长5.58%,这一增速大大低于同期外汇储备34%的增速。

  外汇储备的适度增长对殷实国家财富、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增强对外支付能力与对内宏观调控能力、防范金融风险以及方便人民对外交流等均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外汇储备的过度累积,必将造成宝贵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资金的低效运作,将继续产生我们创汇却把巨额储备放在他国让外国人使用,而同时国内还花大代价大量借用外债的矛盾现象;更重要的是,由国家集中性储备制度造成的巨量储备,必须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问题,在现行汇率制度安排、十分缺乏规避风险工具、储备管理水平较低以及国际游资全球“游击”的情况下,一旦风险暴露,给我国的国民与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损害。

  在此背景下,央行副行长吴晓灵3月份在某公开场合第一次提出通过“藏汇于民”来分流巨大的外汇储备,至此次新政策的推出还不到一个月。央行新政策对减少外汇储备、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此举更大的意义在于,到2006年底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之际,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金融业自身的竞争实力,也拓宽了金融机构的盈利渠道。企业被允许提前购汇,增加了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手段,也有利于外汇市场的发展。同时,个人购汇进行外汇理财,将推动中国外汇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深化改革已成必然

  作为历史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存在本币贬值预期,加之外汇储备不高,国家为控制汇率风险而采取了严格的资本、外汇管制,限制外汇资本流出以及各市场主体的外汇持有量,从而将大部分外汇资源集中于国家。很显然,这种制度框架在当前储备大幅增加,本币升值压力持续不退的情况下,已然没有存续的必要。

  在“藏汇于国”体制之下,市场主体大量合理的用汇需求被强行压制。虽然说,国家可以采取一些疏导的办法,将部分外汇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如体制转轨中的成本支付,社保体系的建立健全,海内外重大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紧缺人才的投资需求等等,但从根本上说,这些政府主导的行为并不能替代微观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来自民间的持汇、用汇热情理应得到必要的正视和满足。

  尽管业界普遍认为央行新政策的出台具有积极意义,但要真正做到“藏汇于民”还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和因素。当前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即使国家“强制结汇”的政策出现松动,企业和居民持有外汇的热情也不容乐观。同时有调查表明,虽然近年来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但居民持有外汇的意愿却持续下降。因此“藏汇于民”首先需要增加外币资产的吸引力。让企业和居民乐于持有外汇,就得让这些外汇有增值途径,开辟和创造更多的外汇投资渠道和品种,并提供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

  然而,这又是个不断变化中的反复博弈。在当前形势下,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仍然处在较高的位置,因此,不少企业和个人倾向采取“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做法。换言之,如果不能以有效的配套措施激活市场潜在需求,仅有政府“藏汇于民”的思路,仅靠简单地推行企业意愿结汇及放宽银行结售汇头寸限制,很难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根据形势变迁下大的决心及时调整。深化改革和各种措施的配套已成必然要求和趋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