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学界称苏州公共资源水平很高 国富民穷说不客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 08:05 法制早报

  本报记者 郝亚超

  4月4日,某财经文摘类杂志刊发了一组由其编辑部自采的稿件——《苏州“贫困”调查》,对GDP高速增长下苏州市普通市民收入缓慢等系列问题进行了采访,一时引起热烈讨论。

  “我们暂时不便说什么,我们是抛砖引玉,期待各界更多、更客观的看法。”本组稿件的采访者之一邱恒明说。

  不同角度的论断

  这组文章分四篇:《苏州模式调查》、《GDP 飞涨掩盖下的“贫困”现实》、《平面镜里看苏州》以及《赵晓:苏州的真相仍在雾中》。其中,前两篇言词偏激烈些,“咬住”普通市民收入与 GDP 总量下的差距不放,提出系列颇为尖锐的问题;而后两篇文章则更中性些,对前面提到的问题做了相应的辩解。

  以依靠外资来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是苏州模式的核心。苏州模式是否是导致苏州普通百姓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在网络上,支持“是”观点的人数明显要超过“否”的观点——这一方面与网络固有的易偏激特性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问题的真实存在。

  《GDP飞涨掩盖下的“贫困”现实》中认为,苏州在创造经济增长“神话”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一个“贫困”的现实——普通市民收入增长缓慢,土地资源的减少,民族品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以及“世界工厂”的身份。

  “在这样一个称作‘人间天堂'的地方,很多人却并没有想象中的富庶。在一座 GDP 排名居全国第四位的城市,人们并未更多地考虑如何创业,而是纷纷加入到报考公务员的洪流之中。”

  一些支持此观点的网友纷纷提供出各种事实,佐证以上的观点——

  “我老家是苏州管辖的太仓……那些普通的工人,他们的工资竟然和我离开那个地方的 10 多年前处于同一水平。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和 GDP 的不断增长相比,人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直接导致了无法形成区内经济的良性循环。”

  “看看苏州每年给国家财政上缴的利税吧!全国第三啊!仅次于上海和天津,请问作者还有什么话说?如果把利税的十分之一用于提高苏州市民的生活水平,相比全国没有几个城市能比得过苏州吧!”

  ……

  在一些激烈的争论中,也有不少人对这场“论战”抱以相对平和的看法:

  “我以为文章还是公道的,善意的。大可不必因此认为苏州一无是处。但是,也不能认为苏州是批评不得的。其实,根本的问题在于在 GDP 增长的同时,老百姓的生活水准应有相应的提高。”

  “这是发展中不平衡的问题。苏州不这样走,恐怕也没有比这更好的路子。现在已经发展到一个阶段,有了 物质基础,可以逐步调整……从基础上抬高苏州民生水平……利用外资的力量支持民族产业的发展。”

  苏州学界声音: “贫困”一说不客观

  “要讨论苏州模式,我认为先要明确一个立足点:是找苏州的毛病,还是借鉴苏州的经验?”江苏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陈忠老师反问道。

  陈忠举了一个例子:车子一开到浙江,就会发现路就比较差一些。尽管浙江老百姓很富,但公共资源的提供却比江苏差。苏州的一个最大成功就是,民众所享受到的公共资源水平很高。忽视这一点来谈“贫困”与否,很不客观。

  江苏大学博士生导师、苏南发展研究院院长任平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更是提出了一系列的数据,来反驳“贫困”一说,“新闻媒体很容易找到个案来说明某个问题,但那不是科学的态度,不够严肃。”

  “苏州的‘开放型经济'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就是经济学上的‘微笑曲线'——在经济结构中,研发和销售都在外面,只有组装在苏州。而利润是两头大,中间小,恰似嘴角微笑时的曲线。组装工序是简单劳动,你给予的是低价值的劳动,所以收益肯定也低。在苏州,打工者的收入只占 GDP 总量的 27 %,相对发达国家的比例要低。”

  导致普通百姓不很富裕的另外一个原因, 任平教授认为,是“开放型经济”模式发展以后,使民营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这是客观事实。

  任平教授认为,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苏州上缴财政收入的比例过高。

  他举出一组数据:以 2005 年为例,苏州市全口径的财政收入为 900 亿人民币,上缴国家 600 亿左右。苏州上缴财政收入的比率远高于上海。

  “如果根据全国统一的标准来‘留利'的话,苏州老百姓那就太富了。即便是现在,苏州市也基本达到了江苏省定的小康水平指标(仅森林绿化率和研发经费占 GDP 比率两项未达标)。”

  实际上,有关苏州市“富政府穷百姓”的探讨,无论在苏州政府系统还是学界,都不是一个新问题。

  “讨论的大致结果就是我上述的几个原因。不过,从 2003 年开始,市委市政府都在着手改进,比如说促进创新与创业等。” 任平 教授说。

  任平教授认为,在《 GDP 飞涨掩盖下的“贫困”现实》一文中所提到的几个尖锐问题中,相对来说,“土地资源和环境问题”更客观些。在承载了 400 余万外来人口后,这一问题确实是个挑战。而其他评价苏州“贫困”的观点,都失之偏颇,不够严肃。

  “我们编写了《苏州之路》一书,在其中,我们做了深刻的自我批判。苏州模式的优劣,要放在大背景下来讨论,而不是只侧重某一方面。”

  “论战”背后的社会心态

  “这场讨论也可以视为有关‘改革成败'讨论的一部分。” 陈忠老师认为。

  从以GDP为标准来评价城市或者某一模式的优劣,到从民生本位来讨论某一模式的优劣,反映了大众媒体以及民众心态的改变。这实际上是物质较为丰富之后,要求公平的一种必然思维。

  “如果说苏州仅因为老百姓收入相对政府公务员来说少,就被冠以‘贫穷'的帽子,那很多发达国家也是‘贫穷'的。其他地区可能普通百姓月入1000 ,而公务员是2000 ,觉得没什么差别;而苏州百姓3000 ,公务员挣6000 ,人们就不平衡了,其实都是相差一倍。只能说,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要求公平的心态越来越强烈而已。”一位苏州人士王洪评价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