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之城阜新穷得出奇 供求失衡成煤企致命诱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9日 09:45 中国经营报 | |||||||||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阜新矿区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一句话。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用60吨的载重卡车装载这几十年来阜新生产的原煤,卡车排起队,可以绕赤道4圈半。百年老矿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曾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如今的阜新却被称作是“煤电之城,穷得出奇”。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对阜新调查后作出概括的八个字。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阜新的投资超过80%都投在了煤电上,
不仅仅是出于资本天生的逐利性,仅仅是为了缓解数万名下岗矿工的就业难题,在高位运行的煤价面前,企业都有充分的动机去“竭泽而渔”。 从河南大平、陕西铜川到辽宁阜新,矿难为什么在当前频繁、且如此触目惊心?在一个个矿难背后,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样的现实:随着中国经济的“重型化”之路越走越远,煤炭、石油等要素市场供需日渐失衡。 经济学家霍夫曼总结了19世纪英国、美国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的增长方式,外推到工业化后期阶段,表明重化工业还要发展得更快,要占支配性地位,这就是发展经济学上的“霍夫曼经验定理”。依据这一理论,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开始实行所谓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发展重工业,有的地方美其名曰“先进制造业”。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地方GDP可以在短期之内迅速提升,地方政绩则有明显的短期效应。我国经济开始逐渐进入资源高消耗的重化工时代,高物耗和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又进一步加剧了能源的压力。当前我国原煤消耗量占到世界总量的31%,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能源转换和贮运的中间环节损失浪费更为严重。 从去年开始,由于各地投资拉动,煤炭价格一路飙升,始终在高位运行,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资本天生的逐利性刺激了煤矿的超能力生产,不少煤矿企业开始改变经营策略,用增产增收策略代替了适度规模条件下的安全生产策略。 几分天灾,几分人祸?矿难背后,是煤矿不能承受之重。重化工时代要素市场的供求失衡,成为煤矿企业的致命诱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