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者李泽钜: 戴其冠 承其重
罗琦
[在经历完2015年的一系列重组以后,长和系的业务开始更加简单明了,非常清晰,易于管理,也早已让市场相信,李嘉诚的退休不会对旗下长和系业务造成太大影响]
[截至2017年12月31日,长和集团在海外业务占收入比达到了80%,其中欧洲47%,加拿大11%,亚洲、澳洲及其他地区14%,而长和在中国香港及内地业务占收入比进一步减少到了20%,分别为11%及9%。]
2018年3月16日,在香港中环的长江中心的记者会上,香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00001.HK,下称“长和”)主席李嘉诚正式向大众宣布退休,由当时坐在他右侧的长子李泽钜继任其主席之位,一代商业帝国正式交棒。
整个记者会上,李嘉诚和李泽钜表情都很放松,对于即将成为继承者的李泽钜,李嘉诚在记者会上对他赞不绝口,“以今天来说,Victor(李泽钜)比我更具魄力,我对Victor充满信心”,他称李泽钜已经跟自己一起工作超过33年,累积了很多经验,把公司交给李泽钜是绝对有信心的。
一向不苟言笑的李泽钜,也显得异常放松。过去在记者会上李泽钜从不多讲一句,但在这次的记者会上,他甚至开始用非常接地气的比喻来解释论点:当被记者问及香港房价的问题时,李泽钜比喻香港房地产供需关系时称“当一个人很饿的时候,服务员来问他先喝汤还是先上菜,这是毫无意义的”,这也是他为数不多地用如此接地气的例子解释其观点的时候。
在2018年3月15日,就在李嘉诚宣布退休的前一天,有香港记者在经济舱遇见李泽钜。有传闻称,李泽钜一直没有坐私人飞机的习惯,而当天刚好他乘坐的那班北京飞往香港的飞机因故取消,只能改坐国泰港龙,而商务舱也已经满了,于是李泽钜只能被安排与其他政协委员一起坐在经济舱后排。
根据以往多次采访经验,李泽钜对于记者们的打招呼,都不会做出太多反应,甚至连面部表情都不会有变化,但是这次李泽钜居然开始与记者有说有笑,称自己要赶回香港处理业务,业绩会时再见大家。
实际上,过往很多公众对于李泽钜的印象,还停留在他行事刻板、谨慎、不苟言笑,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一态度,似乎随着他即将成为继承者开始转变。不过,看似轻松的李泽钜,是否真的准备好了接手李嘉诚的商业帝国了呢?
能否接好班
1985年,21岁的李泽钜就正式加入长江集团,从基层做起,被安排在当时长江实业中环华人行的办公室上班,跟随父亲和叔父辈们学习经营之道。
长实是长江集团的上市公司期间,李泽钜成长很快:25岁时就成为了长实的执行董事,28岁代替父亲进入汇丰董事会担任非执行董事,29岁成为长实副董事总经理,30岁成为长实副主席,35岁成为副主席及董事总经理。
除了在长和工作33年的资历,李嘉诚早已为李泽钜的继承做足准备。在2012年5月,李嘉诚就首次开腔谈及“分身家”的计划,长和系资产将交由李泽钜持有及管理,当时原本由次子李泽楷持有的李嘉诚家族信托LiKa-ShingUnityHoldingsLimited的1/3股权转让给了李泽钜,令李泽钜持股量增加至2/3。
当时还是2012年,很多投资者对此事反应并不是特别正面,在宣布当天,李嘉诚在收市前公布的“分身家”方案,即刻拖累了长实股价,让股价高位回调,李嘉诚当时很快就为儿子不值,称如果市场对李泽钜没有信心就是“错了”,他强调自己每天都观察李泽钜工作,最清楚他。
然而,真正让李嘉诚能够放心退休的,是2015年李嘉诚旗下商业帝国的重组,这次重组更被香港媒体称为“世纪重组”,在2015年1月,李嘉诚宣布,将旗下长江实业、和记黄埔两家公司的地产及非地产业务划分开,重新组建两家新公司,命名为长江和记实业(长和)及长江实业地产(下称“长地”)。
重组后,长和持有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的所有非房地产业务,包括港口、电讯、零售、基建、能源等,而长地则将持有两个集团的房地产业务,包括在香港、内地及海外的相关业务。李嘉诚在当时的记者会上,已经明确表示,此次重组就是为了公司“铺好路”,因为他自己总有一天会退休,重组可以令公司有一个大方向及目标,合并后自己的利益与其他股东一样,对任何股东都好。
市场看好接班人
实际上,在经历完2015年的一系列重组以后,长和系的业务开始更加简单明了,非常清晰,易于管理,也早已让市场相信,李嘉诚的退休不会对旗下长和系业务造成太大影响。而随着李泽钜带领旗下电能实业(00006.HK)及长江基建(01038.HK)在欧洲资产很便宜的时候,大举入场扫货捡漏的投资眼光,也渐渐让很多投资者相信他的真本事。
担任长和系顾问达15年的高盛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RaghavMaliah称,长和系此次交棒非常顺利,相信集团未来在李泽钜的领导下,会继续发展非凡及创新的业务。摩根士丹利前星级地产分析师、PortwoodCapital行政总裁卓伯德称,长和系内高级管理层经验丰富,可帮助集团运作,对李泽钜接手长和系并不担心。
交银国际研究部联席董事刘雅瀚称,李嘉诚退休对长和系未来业务经营影响不大,而且高级管理层没有变动,意味着未来公司运作会一如既往。更重要的是,李泽钜加入公司多年,主动参与各项业务,过去他主持的分析师会,很多问题都能回答得头头是道,反映出他对公司运作非常熟悉,相信他出任主席后,长和系公司的估值不会出现管理层折让(managementdiscount)的问题。
也有外资投行分析师称,市场在过去两周已经疯传李嘉诚退休的消息,所以在宣布时并不意外,相信李泽钜已经执掌实际业务一段时间,只是职位没变而已,所以他完全可以胜任,股价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而上述分析师认为,李泽钜是香港地产商中,做得最好的第二代之一,过去市场也见到他参与并购的能力,加上长和系的管理层不变,所以对系内公司未来发展方向也不会有重大变动。
联昌国际证券分析员郑怀武称,市场谈论李嘉诚退休的议题已经有5至6年,李泽钜也在长和系工作达到33年,此次接棒不会对系内发展有任何重大改变,而且担任资深顾问的李嘉诚与李泽钜也强调,会继续沟通,长和系内负责的团队也经验丰富,所以李嘉诚趁现在身体健康可以光荣退休,让李泽钜接手,反而更好。
实际上,除了重组以外,李嘉诚为了锻炼李泽钜,让一向不爱说话的李泽钜多次主持分析师的会议,而李嘉诚本人也开始越来越少地出现在业绩发布会上,2013年以前,李嘉诚几乎从不缺席任何业绩会,但是自从2013年曾因割胆结石缺席当年的中期业绩发布会后,长和甚至取消了中期业绩记者会,只会由李泽钜与投资者见面会。
更看重海外业务
李泽钜小学和中学都就读“一条龙”式的香港名校圣保罗男女中学,之后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按照父亲的安排,李泽钜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之后再攻读了结构工程硕士学位。这样的教育背景,让李泽钜对海外显得更加钟情。
根据长和的年报,截至2017年12月31日,长和集团在海外业务占收入比达到了80%,其中欧洲47%,加拿大11%,亚洲、澳洲及其他地区14%,而长和在中国香港及内地业务占收入比进一步减少到了20%,分别为11%及9%,而在2016年,香港和内地业务占收入比为22%,分别是13%及9%。
尽管李嘉诚曾经反复强调,不管投资香港、内地还是海外,都是为了股东的利益着想,但分析人士认为,除了海外资产确实便宜以外,与李泽钜在海外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于海外项目的了解息息相关。
李泽钜早在1983年就加入加拿大籍,1986年李嘉诚打算一举收购加拿大上市公司赫斯基石油52%的股权时,按照当时加拿大法律规定,外国人不能购买“财政状况健全”的能源公司,李泽钜在1983年已经拿到加拿大国籍,成功避开这一限制,此次收购也成为了李嘉诚“一生中最伟大的投资之一”。
近年来,由李泽钜执掌的长江基建成为李嘉诚商业王国向外扩张的主力军,从1999年开始,长江基建就与香港电灯,即电能实业有限公司(下称“电能”,00006.HK)的前身合作,以34亿澳元投得南澳州ETSA电网的权益,是长江基建业务国际化踏出的第一步。
此后,在李泽钜的带领下,长江基建多次与电能携手收购海外资产,包括英国、法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地,这也为长江基建与电能之后的合并重组埋下伏笔。
一直以来,李嘉诚对李泽钜都不吝赞美,1996年长江基建分拆上市时,李泽钜负责整体工作,当时上市获得了25倍超额认购的成绩,李嘉诚曾表示,李泽钜此次表现有90多分,但如果李泽钜不是他的孩子,他会给他100分。
1999年,李泽钜花2000万港元购买了“TOM网”域名,仅用两个半月,就将其运作上市并成功运营,上市首日收盘价飙升了335.4%,创下了香港创业板上市首日涨幅的纪录。
2003年,李泽钜更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全球商界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精明计算的守业者
除了颇具海外视野,李泽钜给市场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是“揸数紧”(非常计算数字),丰盛金融资产管理部分析员冯宏远曾经对第一财经称,长和系的投资风格,自从李泽钜开始主持大局以后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李泽钜在遇到项目的时候,对于回报率计算得非常清楚,他一般对于每年回报率至少8%的项目,才会予以考虑,而且这类项目最好是低风险的,如果风险相对较高,回报也不稳定,那么很可能不会考虑。
一名资深的地产界人士对第一财经称,很多房地产项目自从李泽钜负责接手以后,要求就开始变多,而且预算也卡得非常紧。而在2013年8月,长实地产曾经的御用建筑商俊和发展公司,就慈山寺项目提出提速,称项目发展公司“无信用”,还拖欠工程费用,而且价格压得很低,令俊和和其他发展商赚得不够多,要求也比原来高了很多。
不过,正因为“揸数紧”,让李泽钜的商业生活也绝非一帆风顺,2015年9月,长江基建计划和旗下公司电能合并,电能以1股换取长江基建1.04股,长江基建则派发5港元的股息,不过,最终这一合并案在同年11月的股东大会上未获通过,让李泽钜碰了钉子。
李泽钜在长江基建的股东大会上称,此次合并交易并非志在必得,也不能“乱出价”损害长江基建股东利益,但他也没有充分考虑电能小股东的利益和诉求。实际上,当时市场上普遍认为,电能是公用股,而且股息很高,不愿意与长江基建合并。
根据长江基建当时发布的半年报,截至2015年6月30日,公司的负债净额达到101.13亿港元,而公司的现金及存款总额为77.53亿港元,尽管长江基建当时的负债净额对总资本净额比率只有9%,不算特别缺钱,但是,长江基建与电能经常收购几百亿港元的项目,如果光靠长江基建的财务状况很难支持,相比之下,电能手中的现金则非常充裕,在截至2015年6月30日的当时,电能的净现金水平达到578.58亿港元,是长江基建的6.5倍。
李泽钜当时认为,长江基建对合并电能的出价已经十分公道,他曾在公开场合谈起此次并购,称“我提议大家一起吃好吃的,你不吃,那我就直接吃”,业内人士认为,当时股市情况非常不好,像电能这类的公用股颇受市场欢迎,此时选择合并是对市场的错误估计,而更重要的是,从上述事件可以看出,李泽钜的个性里,欠缺了少许圆滑,多了一些倔强。
一名曾长期与长和集团合作的人士称,在李嘉诚掌舵的年代,做事情都是“有商有量”,但是到了李泽钜的时代,都是老板说了算。
此外,很多人认为,李泽钜谨慎敏感的性格,是源自于1996年发生的绑架事件,1996年5月,李泽钜乘坐高级豪华房车返回寿臣山道住所途中,遭到了外号“大富豪”香港犯罪集团首脑张子强的绑架。据公开报道,张子强将李泽钜囚禁在一处废弃的房屋内,在李嘉诚支付10.38亿港元的赎金后,李泽钜并未受伤,并且第二天就回到公司上班,心理素质绝非常人所能比。
但如果说这件事情对于李泽钜来说,丝毫没有影响,也是不现实的。有接触过李泽钜的人称,这一经历让他变得更加谨小慎微,也让李泽钜的生活越来越低调,他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除了大女儿在1996年前出生公布名字为燕宁外,随后出生的孩子名字一直保密至今。
守业人也有的烦恼
作为李嘉诚商业帝国的守业人,李泽钜一直在强调,公司发展方向不会有大的变化,公司是团队运作模式,他跟“主席”沟通是这样,跟“advisor”沟通也是这样,他跟李嘉诚住在楼上楼下,也会讨论沟通。
曾经专业学习过土木工程学的李泽钜,对房地产的兴趣依旧不减,他称,房地产永远是公司的一个主要业务,但是这个行业有时候可以选择性地做多做少,因为公司还有其他行业。不过,从目前长和系投资的项目来看,都是一些稳定回报的投资,显得似乎有点跟不上时代。
卓伯德预计,长和整体策略将与以往接近,但也会因应经济、政治、利率等大环境调整业务,预计长和系仍会主力投资可长期产生收入的资产,比如基建、地产等,因其收入波动性较低,也有机会加大对科技方面的投资。
一名市场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李泽钜作为守业人,是很难投资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的,而且长和早已制定好长远计划,能够给李泽钜发挥的空间并不多。而且长和体系业务繁多,非常考验作为管理者的能力,同时也要求团队契合度很高,一旦有人离职,或者是合作不愉快,就会影响公司的运作。
李嘉诚称,公司多名高层及行政人员已经对公司现在的规模、架构和方针都有计划,而且这些计划都是5年、10年后的计划,公司已经有很好的政策及指示让同事照做,到目前为止,高、中层管理人员都没有人辞职,其他员工也都没有波动。
目前,长江基建与电能的合并方案遭否决至今已时隔超过1年,即使长江基建重新提出私有化电能,也不受《上市规则》所限制,因此,开始有市场人士猜测,长和系管理层可能会重新提出长江基建和电能合并的方案。不管怎样,李泽钜能否延续李嘉诚“从不失手”的商业神话,还需要时间来考验。
更重要的是,李泽钜没有内地生活经验的纯海外背景,能否让他有父辈的格局和视野,甚至超人般的中国式智慧,都是未知数,这也会进一步改变李家商业帝国的战略重心和格局。
责任编辑:谢海平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