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暴露保险覆盖率低 损失140亿美元仅赔50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 00:18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张东臣 频繁发生的“天灾”早已使2004年成为全球保险业迄今为止损失最惨重的一年。 根据瑞士再保险的数据,全球已有大约1050亿美元的总经济损失主要源自飓风、台风以及地震等“天灾”,罹难人数超过21000人。这些灾难的承保损失额估计约为420亿美元,
岁末的大海啸无疑是在原有的数字上又添上了重重一笔。 海啸灾情严重 投保率不高 据慕尼黑再保险公司估计,与此次海啸相关的损失总计将达140亿美元。保险业将因此损失约50亿美元,预计赔款中的大部分将由南亚和欧洲的保险公司支付。这基本上也是国际保险巨头和机构公认的一个数字。 2004年12月27日(周一)亚洲各国股市开市即受到影响,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国的股市普遍收低,其中航空、旅游和保险类板块受到较明显冲击。欧洲股市开盘亦受到冲击,观光、保险及航空运输股票都应声重挫。 由于国际再保险公司将承担起绝大部分的赔偿,大型再保险公司的股价在灾难发生后下挫。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和瑞士苏黎世金融集团两家公司股票在灾后跌幅都超过1.9%。 但市场普遍认为,印度洋地区的保险市场尚不成熟,因此这次海啸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保险理赔损失不会很严重。保险公司在灾难中损失的大小要根据受灾地区保险市场开发情况而定。此次海啸受灾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保险渗透率低,灾民及受损物业,多数未有购买保险。海啸对斯里兰卡、印度南部和印尼的打击最为严重,但上述国家的资产都鲜有保险保障,并不需要保险公司偿付大量保险金。 根据瑞士再保险Sigma报告的研究表明,2003年全球寿险、非寿险投保覆盖率为8.06%。一些保险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投保覆盖率往往都超过10%。 此次受灾严重的东南亚地区,投保覆盖率却非常低。其中,马来群岛5.35%、泰国3.45%、印度2.88%,而遇难人数超过10万的印尼,综合投保覆盖率只有1.49%。 美国保险信息公司作出乐观估计,虽然灾情严重,但鉴于当地生活水平和劳动力价格偏低,受灾地区大部分资产及物业都没有投保,相信保险公司因这次灾难而作出的赔偿总额应该不会超过50亿美元,预期大部分会由欧洲和亚洲的保险公司承担。慕尼黑再保险甚至大胆估计,该公司此次保险理赔金额将不超过1亿欧元。美国国际集团、第二大再保险商瑞士再保险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保险组织英国劳埃德保险也都发表了类似的声明。 面对世纪海啸,保险商不仅没有逃避自身应负的责任,而且积极提供各种捐助。2004年的最后一天,劳合社发表公告称,公司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受灾地区的灾后保险理赔。1月3日,美国国际集团旗下的公益信托组织斯达基金会宣布将向受灾地区捐赠250万美元,集团还要求全体员工尤其是受灾地区的员工尽可能地帮助当地的慈善机构。同日,德国安联保险公司也宣布将向受灾地区捐款136万美元,并派出了一个医疗小组,要求受灾地区公司职员除了帮助保户处理保单外,也帮助当地政府进行一些灾后的救援工作。近日,美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大都会集团也宣布向受印度洋海啸袭击的东南亚国家捐款100万美元。 对国内保险业的警示 发达国家20%的灾害损失是由保险公司赔偿的。而在中国,财政救济是弥补经济损失的主要方式,保险还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尽管国内保险业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与国际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要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把保险业做大,提高保险覆盖面,就必须加快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民政部有关统计表明,中国每天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达1亿多元人民币。然而,与上述发生海啸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投保覆盖率比排名最末的印尼还要低。目前我国的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仅为332元,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0,也低于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可以说,如果这次海啸发生在我国,通过保险业获得的补偿只能是更少。 “要发挥商业保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1月6日在内部会议上强调。 1月7日,吴定富又在“全国保险工作会”上指出,保险业发展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保险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要“锦上添花”,也要“雪中送炭”。他说,保险必须广泛服务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要发展适合中高收入群体的投资型业务,也要发展低费率、广覆盖的保障型业务;不仅要为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服务,也要为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行业和低收入群众服务。要积极发展责任保险,如旅客责任保险、危险货物运输责任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等;要推动县域保险市场发展,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并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保险业的支持力度。 据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介绍,我国的财险公司一般都把地震列为除外责任,即不赔偿企业和家庭由地震造成的、或由地震引发的灾难造成的财产损失。为防止保险公司出现大的经营风险,过去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并不鼓励保险公司承保地震这一巨灾风险。但多年来,对这一风险的保障需求却有增无减,在一些行业,如农业、渔业、建筑运输业尤为突出。如今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开发保险产品,但由于缺少数据积累和相关的精算技术,保险公司对地震险业务大多小心翼翼。目前我国市场上几乎没有地震险主险,只有一些附加险种。而在国外,针对飓风、海啸等意外的“企业经营中断险”、“企业利润损失险”等已经比较成熟。“事实上,国内的一些保险企业完全有能力以费率为杠杆,锁定经营风险,通过联合共保等方式,开展地震保险业务”,郝演苏说。 针对此次海啸,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教授指出,我国保险业应尽快改变目前缺乏有效的巨灾风险防范机制的局面,积极探索巨灾风险的防范技术,建立巨灾信息支持体系,建立巨灾保险应急机制。 保险意识亟待增强 2003年非典时,京城百姓疯抢“非典”保险;2004年“云娜”台风过后,上海和南京等地区的家财险销售比平日增长了20%至30%。 海啸的发生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很多游客取消了去沿海旅游的计划,旅游意外险也开始热销。一些地区达到九成之多,四川、云南、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几乎100%的游客投保。而在以往,旅游意外险的投保率不足5%。 一些业内人士感叹:为什么一定要等到灾难降临才想起“临时抱佛脚”?为什么不在风险发生之前就“未雨绸缪”? 从国内一些灾难事件发生前后相关保险的销售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人们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 以航意险为例,从民航部门提供的信息来看,前不久刚刚发生的东航“11.21”空难又一次唤醒了人们的保险意识,购买航意险的乘客人数骤然上升,达到近八成,有的甚至一个人就要买好几份。大多数保险公司的航意险产品销售增长了20%,部分保险公司的航意险替代产品销售增长了4倍。 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种“热度”往往维持不了多久。2000年武汉“6.22”空难发生后,武汉天河机场的航意险承保率也一度上升到了60%,但不到半年时间就回落至10%左右。2002年“4.15” 空难中,在北京购买机票的21名国内乘客无一人购买航意险;同年“5.7”空难中,103名遇难乘客只有45人购买航意险,购买率只有43.6%。事隔两年之后,东航“11.21”空难中仍有过半数乘客未购买航意险。这与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均5-7张保单、航意险购买率95%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对于购买保险,多数人都还是抱着侥幸心理,能省则省。2004年10月20日,河南大平煤矿瓦斯爆炸,造成147名矿工死亡;时隔1个月在河北省沙河市5个铁矿发生的井下特大火灾事故,又夺去了65条生命;2004年11月28日,陕西铜川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死伤更是惨烈。据河北省保监局的消息,沙河遭遇火灾的5个铁矿中,仅有一家投保了50个矿工的团体意外伤害险和意外医疗险,保额各1万元。 保险的真谛在于扶危济困。业内人士指出,意外险是最体现保险本意的险种,尤其是对低收入者和工薪阶层来说,在风险发生时更需要这样一份保障。 相关专题:印度洋海啸波及中国经济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