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印度洋海啸波及中国经济 > 正文
 

大海啸背后的全球气候危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10:42 《外滩画报》

  印度洋地震和海啸过后,各受灾国照常例都会进行反思。但缺乏潮汐监测和海啸预警体系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尽管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多个国家的气候专家还是认为,这场海啸与全球气候的变化有关,而如果气候变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人类可能会受到大自然更严厉的惩罚。

  外滩记者 王晓楠 外滩特约记者 夏西洲/报道

  2005年1月6日,席卷印度洋8个国家的巨大海啸已造成近15万人遇难,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当天召开的紧急峰会上表示,最终确切死亡人数已无从知晓。

  “十几万人呀!”上海静安区巨鹿路景华新村小区里,阚先生看完电视后走进厨房,一边烧开水,一边向合用厨房的邻居叹息道。

  触目惊心的灾情、灾后动态不断通过电视荧屏传递给他。但对阚先生来说,发在生在印度洋的灾难离他仍然过于遥远,反倒是前不久的寒潮更令他印象深刻。

  12月30日,即印度洋海啸后的第四天,上海出现了13年来少有的大寒天气,气温低至零下5摄氏度,气象部门为此发出了黑色低温预警。阚先生所在小区的3号楼内一根水管被冻裂,喷出的水冻成了1米多高的冰帘。

  不过,“一次降温事件的发生改变不了整个温度升高的格局。”2005年1月4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主任刘洪滨肯定地向《外滩画报》表示,今年暖冬已成定局。

  刘洪滨所在的中国气象局以及另一个部委——地震局,近几天已然成为各家媒体追逐的对象。刘洪滨对这次海啸格外留意。与国内外许多专家一样,刘也认为海啸与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关系。

  “虽然这次海啸是由强烈地震引起的,但是,全球气候的变化对这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刘洪滨说。

  海啸后的反思

  在这次强烈地震和海啸中,包括印度尼西亚、印度、泰国在内的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受到重创。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研究员介绍,这次地震震级很高,其引起的海啸更是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的罪魁。

  海啸发生后,受灾各国进行自救的同时,也纷纷对这次天灾进行反思。印度洋沿岸各国官员都承认,他们没能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地震后及时向国民发出海啸预警。事实上,该地区各国根本就没有海啸预警的相关硬件设备和组织体系。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光纤视觉监测体系,通过这些监测体系,几乎可记录海浪出现的任何细微变化,并能迅速将信息传递到气象部门的巨型计算机中。先进的预警系统可以大大降低海啸引发的损失。1983年5月日本海发生破坏性海啸时,仅造成104人死亡和百余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但缺乏“潮汐测量和海啸预警体系”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尽管没有进行有效的论证,多个国家的气候专家还是认为,全球气候的变化加重了这场天灾的破坏程度。

  海啸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立即组织了该中心副主任李维京、刘洪滨等多位权威气候专家进行“会诊”。刘洪滨告诉记者:“海啸是由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的。但是,海浪以震荡波的形式向四周扩散到达岸边造成的破坏程度,却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0.6摄氏度。全球平均温度达到历史第四高。气候变暖导致南北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是近300年来最快的。从1900年至今,全球海平面高度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而据有关资料显示,海平面上升将增大风暴潮的危害。如在海平面上升50厘米条件下,我国长江口潮差较大岸段,现在100年一遇的风暴潮将变为50年一遇;在珠江口,现在50年一遇的将变为10年一遇。

  刘洪滨表示,海水淹没地区的植被状况会改变,土地盐碱化,生态系统会受到不可逆转的影响,这些都可能对气候及其变化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可能又会对下一次的地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天灾频仍的2004年

  俄罗斯著名北极学专家、俄杜马副主席阿尔杜尔.奇林加良也支持“全球气候变化引发海啸”观点。在他看来,全球气候变化不仅能够引发强烈地震,还将导致干旱、水灾和台风。

  这已在2004年得到印证。事实上,早在2004年末的这场地震和海啸之前,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已然引起了人们注意。

  仅以12月为例:台风南玛都(Nanmadol)袭击菲律宾,马来西亚暴雨成灾,罕见暴风袭击日本等地,伊朗暴雨引发洪水,而南非则遭受了持续的严重旱灾。

  在南北美洲,先是强寒流袭击墨西哥,12月下旬,美国中西部地区又遭遇罕见暴风雪。大西洋上,飓风的活动也日渐频繁,当年从8月初到9月底,共有6个大型飓风(强度高于三级、最大风速每小时178公里以上)在北大西洋上形成。

  类似的情景同样也在中国频频出现。2005年1月4日,中国气象局举行2004年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副司长王邦中公布了当年的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及主要气象灾害,其中包括台风“云娜”重创浙江重庆等地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南方出现夏季持续高温天气等。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气候灾害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GDP的3%。

  相比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一些更反常的气候现象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南极洲长出了越冬绿草,北冰洋冰川融化速度加剧,青藏高原冻土逐渐退化,而地处热带沙漠的阿联酋,居然飘起了雪花。而全球变暖与人类的频繁活动,尤其是人类在能源消耗和生产过程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及全球环境恶化、污染加剧直接相关。

  联合国的气候变化政府座谈小组(IPCC)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温度还将上升1.6~5.5摄氏度。“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措施保护我们的环境,缓解气候变暖的趋势,终有一天这种变化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性打击。”英国生态学家罗亚德.派克教授警告说。

  科学家们表示,要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恐怕主要的希望还应寄托在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的严格执行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网站首页上,此时正挂着《京都议定书》生效的倒计时日历。2004年11月18日,俄常驻联合国代表杰尼索夫递交了普京总统签字的正式批件,《京都议定书》将在2005年2月16日生效。

  然而,全球消耗能源最多的美国却拒绝加入这份议定书。

  气象是国家安全问题

  “未来百年仍将变暖的气候趋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以负面为主。”2004年6月,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说。

  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据估算,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将因全球变暖减少5%~10%,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公里,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

  秦大河进一步指出,气候变暖将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现实告诉我们,必须加大对气象研究的投入。我们目前的投入和国外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国外经验显示,在气象研究上,投入和产出比是1:40。国家应该在气象研究上加大投入,对一些课题进行必要的扶持。”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告诉记者。

  他说,单就研究而言,似乎是气象部门的事情,比如监测、预测、提出建议。但是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就成为全社会的事情了。这个事情需要多个部门单位的协调和配合。这个话题应该是个广泛的话题,涉及到国家安全战略。

  事实上,安全意义上的气象战略研究去年秋天已悄然开始。该研究的全称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2003年10月22日由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宣布正式启动。

  气象战略研究的牵头单位是中国气象局,包括自然科学和经济、社会、资源、国情、国防、军事、航天等方面的40多个学科的70多位院士和资深专家、300多名研究人员。

  李维京介绍说,这个战略研究是科技部确定的国家战略研究计划中的一部分。就其背景来说,有三个方面。既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外在需求,也是气象这一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况且,从国际大背景和大趋势上来看,也必须重视这一研究。

  李维京教授说,气象学界一直存在一个气候决定论的观点。比如认为欧洲文明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尤其是地中海文明。

  “假如气候问题真的成为中国的软肋,那么国家战略研究也将失去它应有的作用,从而使我们的国家民族面临巨大的危险。”李维京说。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大海啸新闻 全部气候危机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