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货基流动性监管 打破保本保息非理性预期

加强货基流动性监管 打破保本保息非理性预期
2018年11月05日 01:23 中国基金报

  中国基金报记者 彭明

  占据公募基金六成的货币基金如何监管?央行在日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中做了相关表述。

  货币基金暴露流动性问题

  央行报告中总结了当前货币基金暴露出的流动性问题,包括易受“挤兑”、机构投资者集中、跨市场传染、个别货币基金体量巨大四个问题。

  一是具有易受“挤兑”的内在脆弱性。货币基金多以摊余成本法为主进行会计核算、按面值1元报价,定期将受益转为基金份额。但一旦出现极端市场行情,基金面值将与实际价值出现较大偏离,投资者有极大动力集中赎回,形成类似银行存款的“挤兑”效应。此时货币基金不得不大量变现同业存单、债券等资产,诱发“基金赎回→变现损失→加剧赎回”的恶性循环。

  二是机构投资者集中度较高,加剧流动性风险。当银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作为货币市场基金的主要投资者后,由于单个机构的投资规模通常较大,且具有信息和专业优势,一旦市场出现不利变化,将产生大额集中赎回,进一步加剧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风险。

  截至2017年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约45%的资金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个别货币市场基金为做大规模,专门针对银行、保险等机构的委外投资需求定制基金,进一步加剧了基金投资者的集中度,加大市场的共振效应与脆弱性。

  三是跨市场传染特征明显。货币市场基金是我国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重要的参与主体,资产配置包括银行协议存款、同业存单和债券等。当出现基金赎回的“挤兑”风险时,货币市场基金被迫折价出售所持资产,使自身流动性风险通过资产价格的下跌传递至其他金融市场,再传递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四是个别体量巨大的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风险隐患更为突出。T+0货币市场基金与银行清算为T+1日,若市场流动性状况发生变化,容易成为赎回甚至挤兑对象,并将风险传导至银行等相关机构。

  完善货币基金流动性管理框架

  对于货币基金暴露出的流动性风险,以及进一步做好货币基金流动性管理框架,报告也给出了方向,包括提高监管要求、打破“保本保息”的非理性预期等,具体来看可分为三点。

  一是进一步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提高流动性资产在基金资产中的占比下限,逐步下调货币基金平均剩余期限的上限要求,收紧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信用类债券的比例控制要求。优化赎回阻尼政策,建立极端情况下的“挤兑”阻断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系统重要性货币市场基金评估和监管框架。对系统重要性货币基金设置更高的风险备付金要求,执行更高的流动性、投资分散度等监管标准。可考虑将系统重要性货币市场基金纳入央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定期对其进行宏观审慎评估。

  三是强化投资者保护,打破“保本保息”的非理性预期。明确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目标,引导货币市场基金回归其流动性管理工具和低风险投资产品的本源。强化对货币市场基金的规范和金融消费者保护,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风险教育,要求基金销售机构向投资者充分揭示有关额度限制、服务暂停及终止、投资收益等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事项,以显著方式充分揭示风险;禁止对基金账户提现、支付等产品的夸大或不实宣传,禁止与活期存款或定期存款利率进行对比、对投资者进行“保本保息”宣传,降低投资者对基金非理性的高收益预期。

责任编辑:陶然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22 新农股份 002942 14.33
  • 11-15 新疆交建 002941 7.18
  • 11-06 贝通信 603220 7.85
  • 11-06 中国人保 601319 3.34
  • 10-31 迈为股份 300751 56.6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