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稳”报告释放四大信号 系统性风险整体可控

央行“金稳”报告释放四大信号 系统性风险整体可控
2018年11月05日 07:52 新浪财经综合

  来源:北京商报

  进入2018年,随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攻坚工作的展开,我国金融体系弹性也在增强,金融运行总体稳定。但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一些周期性的风险事件逐渐暴露,金融市场乃至宏观经济将感到“阵痛”。对此,11月2日,央行下发《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对当下市场关注的多个热点话题做出了总结,并透露下一步针对潜在风险的监管思路。央行认为,随着三大攻坚战的推进,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风险抵御防范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系统性风险整体可控

  《报告》对2017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总体看,我国经济金融风险可控,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在业内人士看来,2019年中国经济将实现企稳回升,整体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将稳步下降。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为防范金融风险,央行采取了多项具体举措,例如,金融控股公司模拟监管、持续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建立金融市场外部冲击风险应对机制等。但央行也指出,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我国经济金融体系中多年累积的周期性、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风险正在显现,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调整体制机制性因素需要一个过程,化解潜在的风险隐患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任务依然艰巨。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看来,“必须承认的是,当前的金融隐患依然较多,包括但不仅限于人民币汇率持续激烈波动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企和违约的风险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风险等”。

  展望2019年,《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型与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灰犀牛”性质的金融风险可能仍将释放,但中国经济体量大、市场大、韧性强等基本态势没有变,中国坚持市场化方向、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取向没有变,也不会变。

  对于2019年中国经济金融的走势,黄志龙分析称,尽管今年四季度中国经济还可能惯性回落,但2019年整体来看中国经济将实现企稳回升,这是因为今年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扩大基建投资将逐步在明年发挥作用。在金融领域,金融强监管、金融去杠杆的影响将有所缓和,整体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将稳步下降。

  金融机构 完成首次评级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公布了首次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的结果。《报告》显示,央行于2017年12月正式启动金融机构评级工作,并于2018年一季度完成了对4327家金融机构的首次评级。评级结果分为1-10级,级别越高表示机构的风险越大。

  在参加评级的3969家银行机构中,评级结果在1-2级的有76家,占比1.9%;3-7级的3473家,占比87.5%;8-10级的420家,占比10.58%,主要包括235家农村信用社、109家村镇银行以及67家农村商业银行,其中风险等级为10级的有58家。

  358家非银金融机构的评级结果分布在2-9级,其中包括245家财务公司、25家汽车金融公司、22家消费金融公司、66家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等级在2-3级的非银金融机构35家,占比9.8%;4-6级的236家,占比65.9%;7-9级的86家,占比24.1%。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认为,金融机构的评级一方面为监管部门提供了依据,有助于实行不同的监管政策;另一方面也给投资机构和存款者一个提示的作用。 “评级结果会对金融机构产生很大影响,对于评级结果较好的机构,监管部门会给予很多便利;而对于评级结果较差的机构,监管部门会有一些限制或者惩罚措施,比如限制业务经营范围、限制新设金融机构、加大监管频次等。”

  金控公司 首批监管试点敲定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部分非金融企业通过发起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投资控股了多家、多类金融机构,形成一批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征的集团。不过,部分金融控股集团的野蛮生长也增大了金融领域的风险。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突出风险主要体现在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金融机构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要有效防控野蛮生长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必须抓紧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规范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填补监管空白。

  据了解,央行首批选取了5家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模拟监管试点,分别为招商局集团、上海国际集团、北京金控集团、蚂蚁金服和苏宁云商集团,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力争于明年上半年推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

  谈及选择这5家公司的原因,刘澄表示,这5家公司一方面实力比较好,一方面管理相对规范,同时也涵盖了不同的类型,比如蚂蚁金服是互联网金融类型,苏宁集团是传统的电商转型类型,招商局集团是金融行业跨平台类型,通过对它们的模拟取得经验,为后期管理办法的出台奠定良好的基础。他进一步指出,模拟监管试点并不会影响这5家公司的业务发展,并且在模拟监管试点的过程中,可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辅导和纠正,有利于这些公司业务的稳定发展。

  互联网“宝宝”  纳入管理框架

  近年来,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迅速扩张,截至2017年底,总规模达6.74万亿元,约占全部公募基金规模的58%。但需要注意的是,货币市场基金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风险问题。《报告》从进一步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建立健全系统重要性货币市场基金评估和监管框架以及强化投资者保护,打破“保本保息”的非理性预期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货币基金的监管框架。

  《报告》直言,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货币市场基金迅速发展,这些基金对客户采用T+0赎回模式,与银行活期存款类似,却不缴纳存款准备金,没有资本约束,个别T+0货币市场基金在用户数量及金融机构业务关联等方面均已具有系统重要性,一旦出现流动性问题,容易成为赎回甚至挤兑对象,单体风险极易向金融体系蔓延,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融360理财分析师刘银平介绍称,今年金融各行各业都加强了监管,显示了监管层防范各种金融风险的决心。前两年货币基金大幅扩张,而且不少都支持T+0快速赎回,这对金融机构的垫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经济下行期容易发生挤兑或流动性风险,但货币基金并没有对这一点采取有效的预防。

  “应对系统重要性货币市场基金设置更高的风险备付金要求,执行更高的流动性、投资分散度等监管标准。可考虑将系统重要性货币市场基金纳入央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定期对其进行宏观审慎评估。”央行表示。刘银平进一步指出,提高风险备付金对大型货币基金影响较大,而上半年监管层已经有所行动,包括设置更高的风险备付金,禁止打出保本保息宣传,T+0快速赎回额度控制在1万元以内等。

  变相ICO  整治力度从严

  随着香港证监会开始适当探索对于加密资产的监管方式,将对加密货币交易所进行沙盒监管,央行对于加密资产的态度也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而在此次下发的《报告》中,就有一部分专门针对加密资产的研究。目前,虽然政府部门一直在支持鼓励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但从《报告》透露的信号来看,对于风险众多的ICO(首次代币发行)以及变相ICO,央行仍将保持要杜绝的严格监管思路。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18日,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达65个,其中仅5个项目为2017年前上线,相关项目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累计融资规模约合26.16亿元,占全球同期总规模的20%以上。26.16亿元相对我国整体的金融市场规模尚小,但整体来看,在2016年末,全球加密资产市值为161亿美元,但到2017年末,其总市值暴涨至5729亿美元,呈高度泡沫化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从全球的监管环境来看,目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对加密资产相关领域的监管态度存在差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对潜在风险均予以高度关注和持续揭示,随着加密资产规模、影响和风险的扩大,监管政策相应呈收紧趋势。如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禁止了部分加密资产业务,日本、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探索构建加密资产监管框架,俄罗斯、瑞士、马来西亚等经济体也对加密资产相关业务予以密切关注和风险警示。

  《报告》显示,当前加密资产相关领域的清理整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有效防范化解了相关风险,但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形态多变、转移迅速,仍存在违规业务“出海”运营,利用代投、代充手段进行诈骗等问题。

  同时,《报告》也指出,目前我国相关变相ICO不断出现,例如不直接发币募资,而是先免费“赠币”,发行人自留一部分币,后续设法炒高币价牟利等新变种。央行表示,清理整顿工作需持续着力,相关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需未雨绸缪,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责任编辑:陈鑫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22 新农股份 002942 14.33
  • 11-15 新疆交建 002941 7.18
  • 11-06 中国人保 601319 3.34
  • 11-06 贝通信 603220 7.85
  • 10-31 迈为股份 300751 56.6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