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本期《经济学人》封面文章认为,人类虽已有多年抵御各种大规模流行疾病的经验,但面对着未来各种不断变异的病毒袭击,当前所做的各种努力仍欠充分。除了需要开发各种抗病毒药物外,整个流行性疾病的检测体系也需逐步更新。
一些国家医疗官员在此次流感爆发之初,认为可能是由家禽传染人类造成的禽流感,并认为可能首先是中国南部,或南亚某地最先开始发作。但事实上它发端于未知的猪身上,并最先在墨西哥大规模发作,而非亚洲。
全球自1968年以来就未曾爆发过全球性流感。40年的时间足以长到让人们忘却传染病的危险性。若人们在过去10年间未考虑过香港1997年首先出现,并向全球传播的一种可能是变异的禽流感的可能性,人们的确会如此这样想象。全球近数十年间似乎鲜有流感大规模爆发,并令数百万人致死的事件,至少不会出现像1968年导致至少100万人死亡,或像1918-1919年间导致1亿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这类超大流行疫病事件。
尽管此次流感至今还未造成许多人死亡,但现已确认的因感染此流感死亡的有限人数这一事实,可能表明与缺乏正确检测手段有关。若将全部因此流感造成死亡的可能人数考虑在内,它所造成的数百起死亡人数根本无法与美国每年因换季流感所造成3万人死亡数字相比。人们不应对此感到惊恐万分。无论情况如何,各国政府都已做出了提高警惕的正确抉择。
在流感连续地以不同严重程度的阶段进行广泛传播前,病毒的毒性肯定已加剧。已有的信息说明,将资源和努力用在控制新的感染上是有意义的。受这类病毒感染的人越多,此类病毒所含有的可能会出现的致命变异的病毒粒子就越多。
另外,病毒抗药性是另一个要努力进行早期控制流感传播的原因之一。以往流感大规模扩散时所缺乏的新型抗病毒药,在抵御疾病爆发时十分有效。但自然选择是个强大力量,若在疾病传播开时广泛再使用这些新型药物,那么这类病毒的抗药性则易于进化。
现在是为应对最糟局面做好准备的时候。包括大规模流行的各种流感,更倾向于成为季节性流行病。北半球的流感感染人数在未来数月可能会逐渐减少,而随着南半球冬季来临,受感染的人数可能会增加。因此,立即维持连续赶制抗病毒药物是有意义的;同时,应努力开发、生产和分发有针对性的疫苗。但仓促赶制的疫苗也会带来巨大风险。美国1976年推出的流感疫苗导致了众多接种者丧命。
此次流感爆发的另一个教训是,对新流行性疾病的检查体系需要改善。部分原因是疾病开始爆发之初,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亚洲,而无人关注墨西哥的情况。随着基因测序更廉价与更普通,将危险变异结果尽快筛选出来应是可能的。这需要进一步组织实施和资金。
主动性预防是最重要的。北半球的各国政策制定者们不应盲目地认为这类新病毒会很快长久地离人们而去,尽管未来数月内因感染的发病人数趋于减少。他们应充分利用时间,通过增加抗病毒药物库存和造出疫苗来增强各国的防御能力。同时,他们还应记住,即使当前流感最终并非像事前担忧的那般恐惧,这也只是另一更致命性疾病到来的时间早晚问题。今日的演练有助于拯救未来数百万人的生命。(皖东)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