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本周《经济学人》封面文章认为东亚各国在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中也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它认为问题本质是“劫贫济富”增长模式培养了西方富国的无度挥霍。各国应设法形成扩大内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全文概要如下:
东亚地区发现自己所受的危机冲击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严重,有些甚至比外部更严重。这让当地人联想到是外部灾祸到本地区肆虐。然而,问题实质是,地区内各政府的错误政策也形成了危机的部分因素。所以它们手中握有部分拯救经济的良方。
危机的表象很简单,大规模清理库存和出口崩溃。有人原以为地区内部贸易能起到保护亚洲免遭西方衰退冲击的影响。然而,这一幕未出现。因为区内贸易是全球化供应链的一部分,最终是与世界富裕地区紧密相连。
有亚洲人认为,西方绝大多数人推崇的全球化诱使他们开放了自己国家的经济,形成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然后又被西方出卖。随后西方金融体系的问题让他们的投资灰飞烟灭,消费需求枯竭。这种免于让东亚各政府对危机承担责任的解释在该地区相当有市场。然而,愚笨解释只揭示出问题的一角。地区经济增长暴跌的大部分原因至今不仅是因净出口下跌,而且还因内需脆弱。
内需持续脆弱不仅是因全球经济前景暗淡,而且还因地区内各政府的政策。经历10年前金融危机后的东亚各国,只对各自金融体系做修补,而让经济逐渐偏向出口导向模式。国内储蓄率高居不下,消费被抑制。部分是因受到收支平衡的压力,各国都竞相赢取巨大贸易盈余,换取巨额外汇储备。贫穷亚洲农户的储蓄由此助长了西方挥霍无度的习性。
一些亚洲政府本有推动内需的很大空间,刺激经济复苏,应有足够资金来实现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承诺。大型公共建设项目是一条可选之路。
亚洲各国政府必须做鼓励消费,降低不得不依赖储蓄的结构性改革。各国政府需建立起一套能够减少人们对子女教育和医疗健康成本担忧的安全网。亚洲各国经济体需要从不断扩大的资本密集型加工工业转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这样国家收入的更大份额由此进入到每户家庭。
对一些亚洲政府而言,以老道的重商主义货币政策来刺激出口的手法的诱惑是存在的。但该地区的一些领导人似乎意识到竞相货币贬值的办法于事无补。结构性改革不仅有助于缓解危机对亚洲穷国的冲击,而且也助于转移一些国家所担忧的社会动乱的爆发,还有助于反驳不断无情高涨的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压力。
日本是一个可供新兴亚洲各国借鉴的,以出口导向增长模式的例子。日本十多年经济停滞总算在2002年因出口,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兴旺而结束。绝大部分是因未根治国内需求疲软问题,日本要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吞咽下更多内伤带来的痛苦。日本习惯于将自己视为地区经济发展领头羊,展现出口导向增长模式带来的繁荣。但现在时逢其他伙伴摆脱这种模式的最好机遇。(皖东)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