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本期《经济学人》对英国拯救银行业所采取的方式和力度规模进行了论述。全文概要如下。
奥巴马政府重振美国所面对的问题千头万绪。然而,当务之急是重振美国金融业。英国已开始了第二轮拯救银行行动。一些发达欧洲国家已在,或不久也会陆续采取行动。
此次危机暴露了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的问题。大量资本流入美英这样的债务国,资产价格膨胀,使监管制度欠佳,存在病态激励制度和大量滥用数学模型的市场更不稳定。通过调整各项法律来纠正这些问题仍需大量工作。无论如何,新金融业前景正逐渐变得清晰,即较小,监管充分和偏保守的模式。
优先解决的仍是深陷危机的银行业。其灾难局面让各市场与非银行企业间的链接失去作用。从目前看,英国第一轮拯救的效果不理想。拯救计划主要部分是对最低质的银行资产所带来的最大亏损进行保险。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人都不了解拯救行动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此次拯救获得了规模和形式上的教训。第一是规模之大令人吃惊。因各国经济都遭受着因人们过度恐惧和过度借款的冲击,拯救计划的部分目的应是要投资者相信,继续下跌的预期在消除。但英国拯救计划是自相矛盾的,它不仅要以令人吃惊的资金总量来拯救银行,还要平息那些不愿继续开支的选民们的怨恨。形式上广义的教训是,一方面采取了政府担保和保险;另又通过将有隐患的资产注入到一家起隔离作用的经营糟糕的银行,提早消化掉冲击。第三个是完全国有化。
蓄意大规模银行国有化的政策是不可取的。它只可能作为对一些特定金融机构有些作用的一种权宜之计。虽国有化的银行在恢复信心后可增加贷款供应,但它们信贷供应记录比私人银行要糟糕。如再执行政府的大规模贷款业务,那么就是在浪费财富和灭绝企业精神。除国有化外,英国政府还选择了对银行业进行保险的形式。因保险具有当前承诺和未来偿付的作用,令人生疑之处是采用这种形式的目的是政府出于政治原因。
有效实施新一轮拯救计划的做法应是,以经营质量高低筛选每家银行,并仅对其资产仅做部分保险,在必要时以政府入股方式扩大股本,调整股权结构。即使一些银行股权会出现政府为最大股东,或独有股东现象,那么国有化也并非是银行的最终股权结构。这只是以最快速度让金融体系恢复到正常状态的一种权宜形式。如此做法代价沉重,但又别无选择。
此次危机规模如此之大,现在仍难以看清它对今后的影响。但无论怎样,政策制定者们仍需对未来金融业做出规划,部分理由是让选民相信,拯救计划是为今后更好的体系做铺垫,部分是因金融业的问题与纳税人的支持可对金融监管制度进行必要的大规模修整,还有部分是因要马上设计出完美有效的改革是非常困难的。(皖东)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