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王小强:广东化解金融危机十年回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3日 02:26 经济观察报

  广东化解金融危机十年回首(上)

  王小强

  剑桥大学发展学会主席 PeterNolan中信泰富政治及经济研究部

  十年之前,王岐山当选为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接着,广东省委成立包括王岐山在内的“化解金融危机五人领导小组”,任务是处理日益严重的支付危机。其间,王岐山的出色工作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如今,围绕广国投破产和粤海重组的争论,早已不再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现在回头来看,整个事件所呈现出来的教训与经验,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开放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身处喧嚣之中,我们活得匆忙,往往来不及感受;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也几乎没有时间沉入回忆。这篇文章为我们打开了一道回忆的闸门,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现实之时保持警醒。而对于在改革关键时期当选为新一届国务院副总理的王歧山来说,他依然面对着巨大的挑战。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不久,1997年12月,中共中央调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岐山到广东省委任省委常委。一个月以后,王岐山当选为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接着,广东省委成立“化解金融危机五人领导小组”,任务是处理日益严重的支付危机,两家旗舰公司首当其冲——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广国投)和粤海企业集团(粤海)。经过激烈的辩论,广东省政府决定破产广国投和重组粤海。这在国际媒体引发轩然大波。国际债权人原本指望中国政府会像过去一样,不管企业命运如何,全额偿付所有外债。经过艰苦的谈判,2000年10月,广国投第三次债权人会议实现8500万美元偿债。2001年12月,在业界享有盛誉的《国际金融评论》授予粤海企业集团“亚洲最佳债务重组项目奖”。鲜为人知的是,广东省政府向中央银行借款380亿元人民币,重组和关闭了近千家地方中小型非银行金融机构。这是广东省政府继广国投破产、粤海重组之后,化解金融危机的第三步。

  2000年12月7日,香港媒体报道王岐山调回北京。这是一次升迁,王岐山的级别从副部级升为正部级。这位广东省常务副省长的出色工作得到肯定,他成为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主管经济改革部门的部长”。

  亚洲金融风暴早已过去。围绕广国投破产和粤海重组的争论,早不再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与表面故事显示的戏剧性效果相比,整个事件包含的重要意义,其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严峻挑战,对当时以及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具有极大的警世作用。

  直到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当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不会对中国发生实质性影响,因为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流入中国的外资是长期直接投资,而且中国的出口和外汇储备形势良好。但是根据我们2000年10月以来对广东省化解金融危机 “三步走”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远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更为脆弱。当时,亚洲金融风暴有可能通过香港,严重影响到香港的“后院”——广东,并且向中国大陆腹地蔓延。

  金融风暴通过两个渠道对广东形成冲击。首先是从香港或通过香港涌入广东的国际资本,特别是通过广东各级国投和红筹企业。另一个表面上看似不相关的渠道,是从中国其他地区流入广东的大量资金。两股巨大的资金流,为寻求远远高于一般市场的收益而来,高度集中在一个狭小地区——珠江三角洲。1997年,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从遭受金融风暴冲击的潜在危险看,也是世界上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的强烈冲击,直接或间接导致负外债的香港红筹、内地国投和负内债的城市信用社(城信社)、农村金融基金会(农金会)等各种地方中小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面积发生严重的支付危机。而广东省广泛发生的支付危机,有可能向遍布全国各地同样负债累累、并且正在全面整顿的国投、城信社、农金会以及国有商业银行更大面积地蔓延,从而危及到整个中国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广东经济的脆弱性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及90年代上半期,7000万人口的广东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任何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5年时间,广东省从低收入水平跨越到中等收入水平。处于增长中心地位的珠江三角洲,2300万人口,与台湾或马来西亚相当,当地居民的实际收入获得突飞猛进的增长。超常规的高速增长,使广东经济高度依赖外资和出口,极易受到亚洲金融风暴冲击。

  80年代以来,香港以及东亚地区低附加值的出口加工工业大规模向珠江三角洲转移,广东省与香港变成了“前店后厂”的关系。全国各地的外来民工,为当地出口加工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几乎是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与此同时,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重要的地区。到1996年,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累计870亿美元,80%以上涌入珠江三角洲。这或许是世界上同等规模地区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地方。

  1997年,广东省进出口相当于全省GDP的150%,其中出口相当于全省GDP的86%。大量投资和生产订单,直接来自或转道香港。1996年,三资和“三来一补”企业出口占广东省外资出口总额的78%,一般贸易只有22%。换句话说,广东省经济86%的“出口依存度”近80%靠的是外资企业和“三来一补”。而这,又在一个极大的程度上依赖香港。1996年,广东省出口港澳占广东出口总额的86.4%,经由港澳的进口占广东进口总额的79.3%。如此之下,亚洲金融风暴,香港金融危机,广东省注定没有好日子过。

  在依赖外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基础上,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日益展开,两股“热钱”涌入广东。一部分涌入广东的资金来自国际金融市场。广东省各级政府40多家国投、香港上市的红筹和上千家“窗口公司”,通过各种渠道从国际商业银行借钱。至90年代末,广东省官方登记的借款总额高达180亿美元。但是,官方的统计数据没有包括不按规定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登记的大量借款,也没有包括广东省在香港的红筹企业和其他“窗口公司”不需要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登记的大量负债。可以肯定,广东省企业和机构海外债务的真实规模,远远大于官方记录的数字。更糟糕的是,不到企业破产,这些借新债还旧债的真实债务规模,永远无从确切知晓。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