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王小强:广东化解金融危机十年回首(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3日 02:26 经济观察报

  中国的主要商业银行,多年积累了天文数字的不良贷款。1999年成立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银行坏账1.8万亿元。通过剥离不良资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到2001年9月末,两年不到的时间,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8万亿,占全部贷款的26.62%,其中实际已形成的损失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这是官方的数据。民间估计,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占整个国有银行总贷款的40%。2001年,中国银行在香港准备上市,披露不良资产占总资产28%。中国银行被广泛认为是四大银行中最强、管理最好的银行。28%的数字,大大增加了其他银行不良资产高于原先数字的可能性。2002年,被香港媒体誉为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中国银行,原行长王雪冰由于贪污数额巨大被逮捕。

  2002年,标准普尔估计,如果将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与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汇总,中国金融系统的坏账高达5180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中国GDP的50%。相比之下,2000年,世界20家最大银行的不良资产是3.2%。因此,索罗斯断言:“要是人民币是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中国的银行系统也许已经崩溃了。”实际上,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前和期间,中农信、中创、海发行等全国性大型金融企业相继关闭。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的地方支行,多次发生类似中国建设银行恩平支行的大规模挤提。

  1993年以来,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一直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其中60%以上来自香港。有理由推断,与这些直接投资相伴,中国主权债务之外的国际债务,很大一部分来自香港和在香港设有总部的国际银行。1996年,广东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0%,引进外资占全国引进外资总额的30%。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的冲击,从香港波及大陆,首先表现为广东省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空前严峻的还债压力。香港的国际债权人,很多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损失惨重,为了头寸周转和生存,他们不得不向广东企业和政府施加尽可能大的压力,不顾企业的实际困难,硬要把国投和红筹的债务当成主权债,迫使政府像过去一样全额偿付,而且马上要现金。

  对中央政府、省政府和省以下各级政府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为资不抵债的红筹和国投承担责任,媒体和学术界存在着激烈争论。对借贷双方而言,四处充满了“道德风险”。对广东借钱方来说,广国投和粤海都是政府全额所有,政府直接指挥的大量举债和借款,从来得到政府各种直接、间接的有力支持。对国际债权人来说,大型国有企业从来没有破产,中国大陆从来没有不还外债。正是看中了企业与政府的亲密关系,他们才争先恐后地把钱借给广国投和粤海这样没有风险的理想客户。然而,借贷按商业贷款付利息,利率本身已经包含了不同于主权债的商业风险。更何况,在过去20年时间里,广国投和粤海优良的还款记录足以证明,国际债权人早就赚得盆满钵溢了。

  对决策者来说,更现实的挑战,不是该不该,而是有没有钱全额偿付外债。对后一个问题,答案根本不用讨论。广东省政府根本没有外汇,惟一的可能,是向统一管理外汇支付的中央政府寻求帮助。广东省政府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向中央政府提出紧急援助的恳切申请。不错,根据以往关闭金融机构的经验,中央政府统统出面偿付了全部国际债务。关闭中创时如此,关闭中农信时如此,关闭海发行时还是如此。但是,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危机时刻,为了支持香港当局抗拒国际金融大鳄的重拳猛击,中国政府正在打算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重大承诺。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人民币不贬值,相对周边大幅度贬值的货币,等于承诺继续保持大幅度升值的不利地位。这对中国的出口、外汇收入、支持人民币国际信誉的外汇储备,会发生巨大负面影响。影响到什么程度,当时不仅不可控,而且不可知,完全取决于来势凶猛的亚洲金融风暴持续的时间和灾害的程度。于是乎,中央手上现有的外汇储备,顿时显得极为珍贵。如果中央政府像过去一样,全额偿付广国投和粤海的国际债务,势必鼓励急需现金以求自保的国际债权人越发竭尽全力向香港红筹和各地国投 (包括中信)追讨流动性。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在一个很短时间内,集中偿还这些总数相当于中国外汇储备60%左右的国际债务,对坚持不贬值的人民币而言,明摆着是一场无法承受的灾难。

  更加无法承受的是风险。当时,而且时至今日,人们无法确切知道,这些国投和红筹究竟欠下多少国际债务。不仅如此,另一个方面的巨大风险是,内部需要支付的人民币债务规模同样无法确定。各地国投和红筹,同时拥有大量人民币债务。各大商业银行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通过“账外账”的形式,以高出政府管制的利率竞争存款。遍布全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城信社、农金会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在用包括 “庞式骗局”在内的多种形式,拼命积累无法偿还的债务。这些债务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亚洲金融风暴结束了超常规发展速度的预期,“水落石出”,不仅对广东省,而且对全国的金融企业都具有同样不幸的意义。无法预计的债务总额,有可能突然汇聚空前巨额的现金需求,通过内外夹攻,形成更大面积的支付危机。

  亚洲金融风暴通过香港波及广东,全省发生大面积支付危机,一旦广东的问题处理不好,有可能通过香港的诸多红筹、广东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全国各地的国投、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布各地苟延残喘的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这些金融机构之间盘根错节的借贷、担保和支付链条,向大陆纵深迅猛蔓延,燃起一场四处冒烟的燎原大火。理论上说,只要人民币的资本项目不可兑换,中国不会发生其他亚洲国家那样货币形态的金融危机。平时情况下,局部发生人民币的支付困难再严重,最终可以通过印钞票化解,代价无非是通货膨胀。然而,在亚洲金融风暴的险恶环境中,广东省的支付危机闹得人心惶惶。全国各地不断发生金融机构的关闭事件,高息揽储、“账外账”和非法集资的各类案件此起彼伏,遍地开花的城信社、农金会和商业银行的坏账,让中央金融当局像救火队一样忙得焦头烂额(见胡舒立主编《引爆从1998开始》,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如此紧张的危机时刻,中央政府对广东省政府的紧急救援,只能回答说:“谁家的孩子谁抱。”

  下期预告:

  接下来的问题变成,广东省支付危机的这个“孩子”怎么“抱”?事后我们看到,广东省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用了两年的时间,化解了弥漫全省的支付危机。省政府的工作小组,把他们夜以继日的紧张战斗,按时间顺序,概括成化解危机的“三步走”——广国投破产、粤海重组和关闭800多家中小金融机构。这三个步聚,并非事先精心设计。应付挑战的方式,被王岐山称作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回头来看,其举措非常符合“砍树救林”的基本原理:砍出一条防火道,阻止大火向森林纵深蔓延。

[上一页] [1] [2] [3] [4] [5]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