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王小强:广东化解金融危机十年回首(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3日 02:26 经济观察报

  金融机构雨后春笋、“庞氏骗局”争先恐后,即便没有亚洲金融风暴冲击香港,内外两股“热钱”的赌博游戏,命中注定难以为继。王岐山用“水落石出”来形容1998年以后蔓延全省的支付危机,再贴切不过了。

  香港的金融危机

  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不管国际炒家如何冲击,7.8港币兑一美元的汇率不会自动崩溃。直接受到伤害的不是货币而是经济。从1997年1月到1998年1月,泰铢贬值56.3%,印尼盾贬值84.8%,菲律宾比索贬值43.4%,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48.3%,新加坡元贬值12.3%。周边地区和国家货币对美元纷纷一贬再贬,等于港币对周边货币持续升值,直接伤害香港的贸易和出口。

  香港金融危机的直接结果,是股市和楼市崩盘。1997年9月30日到10月23日,20天不到的开市时间,恒生指数从15049点跌至9767点,跌幅高达35%。值得强调指出的是,大陆政府背景的红筹,跌幅一泻千里,极其惨烈。到1998年8月14日,与1997年的高峰比较,恒生指数下跌59%,红筹指数下跌86%。

  在这以后,红筹企业的市值还在继续一路下跌。特别是广国投破产和粤海重组之后,广国投所有的两家红筹破产清盘,粤海所有的五家红筹停牌,进一步累及其他红筹股票一跌再跌,有的简直一钱不值。客观地说,要不是企业背后的政府支持,任何私营企业股票价格陡然下跌90%以上,居然还能挣扎着活过来,是完全不能想象的奇迹。

  香港大多数公司负债经营房地产。股市崩溃的同时,房地产价格陡降一半以上。香港红筹的企业资产(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急剧“缩水”,缩到80-90%的幅度,经营再好的企业,也避免不了“资不抵债”的命运。雪上加霜的是,还债压力突然陡增。香港金融危机中,大陆背景的香港企业面临特别大的还债压力。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红筹企业用股票和房地产作抵押借债,资产“缩水”比一般香港企业更严重,追加抵押或马上还债的压力自然更紧迫。另一方面,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的很多国际银行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损兵折将。金融危机中,资产的流动性状况成为企业生存的依据,“现金为王”是所有企业的共同渴望。号称“红筹之父”的百富勤,资产246亿港币,遍布16个国家35个办事处2500名员工,《财富》500强之一的庞然大物,因为6000万美元周转不灵而破产。号称 “太子王”的正达集团,香港16家A级证券公司之一,1.2万客户,因为8000万港币周转不灵而破产。同样头寸周转不灵的国际银行,在向其他“百富勤”或“正达集团”加紧追逼欠款时,不能不考虑香港私营企业纷纷破产的现状。相比之下,大陆在香港的企业,不仅没有破产的记录,而且具有政府全额偿付外债的光荣传统。两个方面的因素相加,大多数香港红筹和中资机构,尽管资产“缩水”比谁都惨,却突然成为所有债主严追猛讨的杨白劳。

  有学者估计,中资企业在香港的国际债务总额,可能超过800亿美元。广国投和粤海两家(辖七家红筹)就有上百亿美元没有偿付能力的外债,考虑到红筹企业、H股企业和数不清的各地政府机构背景的 “窗口公司”,这个估计应当不过分。这些公司在香港相互借贷、抵押、担保,编织了一张巨大的开放性网络,埋下更多 “或有负债”的雷区。到2002年1-4月,在香港上市的H股59家、红筹股69家,股票买卖成交额占香港市场股本证券成交额的32%。香港贸易发展局调查发现,珠江三角洲近21%的民营企业在香港建立了办事处。另外,在东莞设厂的8000多家港资企业,130多家在香港上市。这些企业与在港中资企业和机构具有密切交织的利益联系。可以说,一旦这个雷区全面引爆,或者说红筹企业都像百富勤或正达集团一样,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自负盈亏,该破产就破产,香港经济的历史就此结束。所以,市值缩水90%的红筹,是香港金融的软肋,是香港经济全面崩溃的决堤之口,香港最终能够顶住国际金融大鳄一波又一波的凶恶猛扑,经受住亚洲金融风暴的严峻考验,不仅归功于香港当局与国际炒家 “埋身肉搏”,而且取决于大陆当局对香港中资企业如何妥善处理——特别是在香港拥有大量国际债务的国投和红筹。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