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王小强:广东化解金融危机十年回首(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3日 02:26 经济观察报

  另一部分是来自中国其他地区的“热钱”。由于正规银行系统在利率及贷款方面受到政府较为严格的管制,各地有大量资金在银行系统以外寻求高额回报。广东省各地国投以及全国各省市的国投,积极到广东投资—投机。广东省得金融改革风气之先,不仅有紧随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之后的广国投,而且各种地方国投、城信社、农金会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它们利用广东高速发展的鲜活现实编造五花八门的神话故事,在全国各地向存款人许诺投资广东的高额回报。广东省官方估计,有上千亿元人民币资金通过各种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涌入广东。

  值得深入探讨的是,国际、国内两股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 “热钱”,势必存在复杂的潜层联系。从走私鸦片开始,广东从来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最早改革开放的地区。东南亚三千万海外华人,大多数从广东走向世界。1976年,中国改革开放伊始,费正清提出“海上中国”的概念:“今天,广东又一次主导着中国的对外贸易。海上中国已成熟,它包括英国殖民地香港、新加坡共和国、台湾地区和数以万计的在吉隆坡、槟榔屿、曼谷、马尼拉、科隆坡和其他地区的华裔。”费正清的敏锐,有助于我们更贴切地理解,在出口加工工业领域,大量亲戚、老乡以及这些关系的延伸,使广东与香港(包括台湾、新加坡)在一个很短的时间编织起“前店后厂”的网络联系。

  同样道理,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在广东省,首先甚至主要也是在这样的关系网络自然展开。国际、国内两股“热钱”,决非教科书式的简单交易,而是在物流、人流、资金流的特定渠道和信用网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难想像,拥有优良信誉的外商介入,足以提高投资项目和集资故事的可信程度。譬如,恩平以故事集资闻名全国。在几乎没有什么像样工厂的一片荒凉之中,却拥有海外华人直接投资经营、极大规模、符合国际标准、显然专门为外商或高官服务的高档次休假设施。荒凉与豪华的鲜明对比,不能不令人怀疑,这些曾经爆满的星级设施可能具有奢靡消费之外的特殊商业功能。应当可以安全地假设,依托出口加工工业高速增长的背景,无数一头外债一头内债的神话故事,直接或间接地共同推动了广东省投机泡沫繁荣昌盛。

  90年代中期以后,广东省、澳门和香港的房地产投资泡沫相继破裂。澳门房地产泡沫,几乎可以说是广东金融机构和企业投机一手造成。香港股市和房地产的巨额投机泡沫,1997年达到疯狂的巅峰,亦与中资机构大力炒作关系密切。泡沫破裂,为大量投机房地产的各类金融机构带来沉重的财务压力。或许这正是迫使它们用更高回报到国内外“圈钱”的直接动力?坦率地说,恩平先是农村信用社、后是建设银行支行,用兴建水泥厂这样朴实的项目,用高达30%以上的高额贴水,从全国各地吸引上百亿资金,是经济学无法解释的事情。类似的集资奇迹,不同规模、不同程度地发生在全省各地的城信社、农金会。1991年,广东省农金会进城,以高达36%的利息争夺居民储蓄。随着资金周转越来越困难,许诺的回报进而提高到40%(张继伟:《广东金融业排富》,《财经》2001年5月号,第72-73页)。广东省的存款率本来就很高,90年代中期,广东的总投资率超过40%。不错,广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环境、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研究与开发、普通市民住房等等。问题是,所有这些急需投资的项目,根本无法兑现离谱的高额回报。谁都看得明白,恩平的水泥需求再强烈,兴建的水泥厂经营再好,也完全没有可能持续兑现30%以上的投资回报。入不敷出的崩盘,是时间早晚的事情。惟一的解释,这是极具风险的赌博。参加者下注押宝,在支付危机到来之前,连本带利赚钱之后安全退出。事后大量的腐败犯罪事实证明,这些所谓的“高息揽储”,更像是标准的“庞氏骗局”(1920年,美国查里斯·庞用套购国际回复邮票作局,吸引3万投资者,圈钱1500万美元,“庞式骗局”因此得名)。短时间在一个局部,只要新骗进来的钱能够支付前一拨承诺的高额回报,游戏可以永无止境地玩下去。而且,骗来的钱越快越多,勇于冒险的投机者越来越多,能够继续骗来的钱越快越多。而且,当集资规模越来越大而资金周转速度必然慢下来的时候,惟一的拯救办法是饮鸩止渴,进一步提高回报的承诺。不幸的是,对金融管理局来说,骗来的钱越多,迟早演化成的支付危机越严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