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Web2.0精神挖掘长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5日 16:20 《北大商业评论》
杨勃 豆瓣网创始人兼CEO 编者按: 杨勃,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博士,2000年第一次回国创业,2005年3月创办豆瓣网——最初,这只是一个小众的读书网。他曾用“郎太乐”作为第一个用户名,两年之后,当“Long Tail”(长尾)理论盛行天下时,人们才发现“郎太乐”就是长尾的谐音。在“长尾”模式下,豆瓣网发动“大众智慧”,将Web 2.0的交互性和共同建设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Web 2.0时代,统治一切的不仅是内容,还有寻找内容的方式。豆瓣网是“长尾”模式的践行者,拥有大量的自生产者,通过低成本的数字商品储存,建立聚合标准和信息过滤器,并通过搜索、社区关联以及用户口碑建立顾客关系,形成了我们的影响力。 创新商业模式 豆瓣网是第一个把“人”和“物”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网站,信奉“大众是多样的”,这就是Web 2.0的精神。 “人”与“物”的结合 在豆瓣成立之前,形形色色的网站通过两种方式来组织信息:一是围绕着“物”——产品或者服务,最典型的是 电子商务网站;另一种围绕着“人”,即社会类网站,一个人通过网络找到另外一个人。但豆瓣提供了另外一种途径——帮助用户发现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在这里,交友只是副产品。豆瓣成立之前,一些商务网站也有用户评论,但用户隐藏在评论后面,用户之间也不能很好地互动;另外,商务网站要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所以设定了一些限制。在豆瓣,用户之间有很多互动的可能,同时由于豆瓣是一个开放的社区,所以能做商务网站不能做的事。豆瓣的定位是一个社会化的网站、社会化的工具,它和电子商务网站紧密衔接,人们只需要一次点击,就能够将豆瓣和电子商务网站链接起来。比如,对于每本书,豆瓣都提供了该书在20多家电子商务网站的购买页面和价格比较,直接点击就可到达任何一家电子商务网站,这给电子商务网站带来了可观的销售额。 虽然在豆瓣,“人”和“物”一直都很重要,但早期围绕着“物”的因素考虑得多一些,发展起来后,逐渐地对“人”的因素考虑得更多。豆瓣早期,一个用户需要通过书、电影、音乐做为作为入口,才能发现别的用户,因此用户之间的互动都是围绕着一本书、一张唱片、一部电影而产生的。随着用户量的增加,豆瓣开始具有一些社会网络的功能,如豆瓣“友邻”;越来越多的用户参加小组讨论,话题各种各样,并不一定是书、电影和音乐。总之,越来越多的用户进入豆瓣是为了与其他用户互动。一开始我们并不鼓励这样的应用,后来意识到,用户一旦喜欢豆瓣,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就会和他们有很多互动的机会。所以我们逐渐增加了这方面的支持功能,如“豆邮”,即站内邮件;还有最近推出的“广播”,使用户可以实时看到友邻的最新举动。 相信大众智慧 豆瓣始终没有用任何符号或者行业标杆来定义自己,并没有刻意地想成为Web 2.0,但是它的身上确实体现了Web 2.0的精神。中国的网站大多是拷贝模式,豆瓣是很少的几个原创网站之一。豆瓣上有一个围绕着书、电影、音乐等组织起来的社会网络,豆瓣上的每一本书你都能看到他所有的读者,即通过书你可以找到人;豆瓣上的每一个人你都能看到他在看什么书,即通过人你可以找到书。豆瓣成立之前世界上没有一家这种模式的网站。豆瓣身上有些元素来自于传统网站,但是另外一些元素如社会网络和标签则是Web 2.0网站所使用的。最重要的是,豆瓣实践了Web 2.0的精神,即强调用户的参与性。我们一直相信“大众智慧”,并利用技术手段将它体现出来。豆瓣不仅内容来自于用户,而且把包括筛选在内的所有事情都交给用户去做。有些网站不敢让用户来筛选,不相信大众的智慧比编辑们要强大。 关于大众智慧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是否认为大众是多样的。我们认为有大众,也有小众,小众群体的数目非常大,每个群体又都非常小,这就是“长尾”。如何服务这些长尾,挖掘它们的价值?这对于传统网站来说非常困难,它们面对数量庞大的用户,却并不了解每个用户是谁,只能把他们视为同样的人;但豆瓣可以服务于每个不同的人,有效地促进了小众文化的传播。对象的差异又带来了服务手段的不同。如果是门户网站,我只能照顾到人群中最大的那个群体,因此网站首页是稀缺资源;但是在豆瓣网,首页是不重要的。 靠什么粘住用户 豆瓣网在不过两年半的时间里,通过口碑传播,已拥有76万注册用户,约500万潜水用户,在互联网行业颇具影响力。原因在于我们尊重每一个用户,设计和不断改进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并以此粘住他们。 尊重用户 很多人有一个错觉,认为豆瓣是所谓“文艺青年聚集地”,因为文艺青年最爱写东西。实际上豆瓣的用户中,有文艺青年,也有技术人员,有年长者,也有孩子的妈妈。怎样描述豆瓣的用户呢?我认为,豆瓣有什么样的用户取决于我们的态度。豆瓣的一个核心理念是:用户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的,让他们自己决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基于这种观点,我们不能用编辑的方式进行内容筛选。豆瓣网上有很多小组,是不是可以设定一些我们认为有吸引力的话题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我们不能代替用户进行判断。所有的小组都是用户开设的,网站不去偏好某类小组,这让用户感觉得到了尊重,因而成为豆瓣网的忠实用户。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和他的教育程度是密切相关的,豆瓣网最大的用户群是受过高等教育、在大城市生活的白领阶层,第二大用户群是在校大学生。 产品取胜 我们非常清楚自己是一家技术型的公司,一开始就着眼于数据挖掘的“推荐技术”,在这个领域做得好的大企业并不多,因此我们有机会。“推荐技术”是我们的核心技术。比如根据你看过的书、喜欢的电影、听过的音乐,从上百万品种中,找到一些你可能还没看过,但会感兴趣的产品,给每个人推荐的东西都不一样。我认为,这种过滤技术越来越重要,是搜索之后下一个最重要的技术。 豆瓣的另一项重要技术是聚类技术。我们有一个栏目叫“豆瓣九点”,通过用户行为,每天从成千上万的中文博客里找出最值得各类用户阅读的文章,分给他们。我们并非根据博客的内容,而是根据用户的行为来划分频道。现有5个频道: 2套是文化类读者、3套是女性读者、4套是科技人员读者、5套是热爱音乐及电影的读者、6套是比较年轻的读者。 我们一直是用产品推动其他方面的发展,虽然豆瓣的营销能力并不突出,但是由于产品逐渐有了影响力,因此带动了传播、带动了融资。 持续改进 豆瓣强调“用户体验”,不断改进产品,使网站“更有效、更有用”。豆瓣早期的多数用户,网络经验非常丰富,豆瓣的产品设计也一直是围绕着他们来做,但这导致了一个问题:网络经验比较少的人使用豆瓣会有一定的障碍。从今年起,我们着力改进用户体验,更好地为网络经验不足的用户服务,豆瓣的功能上又有很大的提升。 具体来说,希望我们的设计能让用户的使用更加便捷和有效。比如,不能让用户翻二三十页才能找到一个东西,而是只需点击三、五次;提升推荐功能,帮助用户发现更有用的东西。对大量并不注册的潜水用户,也要让他们快捷地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在技术上是更大的挑战。 豆瓣的未来 我的理想是,很多人都通过豆瓣发现新鲜有趣的东西。到商店购物的时候,人人手上都拿着一张从豆瓣上打印下来的清单。 伟大之前,先有用 我当然希望豆瓣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但首先希望它是一个有用的平台,能够帮助用户发现有用的东西。文化产品的品种非常之多,可以做成“长尾”的模式。只要对用户有用,我们都愿意做,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到豆瓣的平台上来做的。豆瓣服务项目的开发是非常有逻辑的:书、电影、音乐……今年我们开始涉足博客,虽然这不是有形的“产品”,但帮助用户发现新博客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希望把现有产品做到极致,今年之内不会有新的产品类别出台。 赢利之前,先创造价值 目前豆瓣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图书和唱片的电子商务分成,还有部分广告收入。我们没有打算马上赢利,只要我们正在创造价值,未来一定会有办法找到合适的赢利模式。 现在只是专注于用户体验和规模的发展。在一定的规模下,我们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我们与风险投资方有一个共识:豆瓣的事业是一个长期的事业,我们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一切取决于事情本身的进展。豆瓣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是独立运作下去,还是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合并或者被收购,取决于于事情本身的发展而不是计划。 创业感悟 找准核心能力 创业企业的核心 竞争力,其实是创业者自身核心能力的投射。找准一点,然后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进去。在这个过程中要专注。你可能面临很多诱惑,又会有很多新的想法,但是,你要意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同时做几件事,最终一件事也做不好。一个公司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吸收能力互补的人;二是通过时间差,先去做擅长的事情,再去做不擅长的事情。我的另一个体会是:管理最重要的是怎样给每个人相应的位置,使其长处能够发挥,而不是试图改变其短处。独特的创业方式 Web 2.0公司和传统创业公司有所不同。后者必须要有明晰的市场定位、发现市场机会、建立非常完整的团队,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Web 2.0公司的创业成本和门槛都非常低。它们一开始都是轻量级的公司,只有几个人到十几个人不等,技术平台并不需要很大,也不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甚至创业的最初一段时间自己够吃饭就行了。之所以可以这样,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你的内容来自于你的用户,可以运用大众智慧来共同构建内容,和用户一起成长。 立足于中国国情 比较中、美两国的互联网产品,我们发现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最大的不同还是两国用户的结构性差异。我们从三个方面考虑用户结构:一是经济收入,二是受教育程度,三是互联网的使用经验。美国是“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多数人在中间,两头都是少数,这种结构非常稳定,所以在美国做各种各样新的尝试都相对容易,只要抓住中间这部分人就可以成功。中国却是“金字塔型”结构,底部人最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忘记了自己最初的定位,按照多数人的意见来主导产品设计,你就会自己的产品越来越向金字塔底端滑去。豆瓣一开始就服务于比较高端的用户,但是在经营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我们的用户是谁,尽管这会导致豆瓣的规模在短期内不会有爆炸式的增长。 (本文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