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方军:创新 跨界的精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 22:53 周末画报财富版

  创意是以前要素的一个新的组合。

  潜藏最多创意可能性的地方在哪里?试着跨界,就能发现。

  撰文 方军

  在2001年,英国石油公司(BP)的格雷格·格里姆肖被公司内部网络上的一个招聘职位吸引了,但这个电子人力资源项目组的岗位似乎并不适合格雷格,他没有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背景,又对人力资源一无所知。现在,格雷格已经是英国石油公司全球电子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这也是他在英国石油公司的第13种工作,之前的工作包括生产化学师、系统生产工程师、商业分析师等等。这样的职业发展路径在英国石油公司并非特例,它鼓励员工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个目标。通过让员工在各种看似毫无重叠的岗位中转移,英国石油公司让各种各样的想法在公司内传播、混杂、创新。按照BP CEO约翰·布朗的说法,这个过程就是,“通过学习创造知识”。

  当不同领域发生交叉时,各种观念碰撞、融汇,我们往往能获得出其不意的创新。人们从文艺复兴中得到很多启示,在《美第奇效应》中,创新专家弗朗斯·约翰松则把文艺复兴归功于各学科众多领域的人如雕塑家、科学家、诗人、哲学家聚集到佛罗伦萨,他们相互了解,相互学习,打破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的壁垒,使得人类的创造力爆发。在弗朗斯所称的不同领域的“交叉点”,我们能发现无数不落俗套的创新想法。弗朗斯认为,当把我们认为完全无关、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联系在一起后,就能发现“改变自身、改变组织行为,从而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们这个世界的思想”。

  像格雷格那样在多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职业领域中转换,实际上是通过移动自身,我们把自己变成了多个领域的交叉点,从而激发出创新。已故著名广告创意大师、智威汤逊广告公司总监詹姆斯·韦伯·扬曾经总结创意的首要普遍原理就是——“创意是以前要素的一个新的组合”。人们都在寻找创新与创意的秘笈,其实BP、弗朗斯和扬的发现都指向了一个潜藏最多创意可能性的地方—跨界,立刻能发现精彩。

  创新第一步:多样化

  跨界,首先要多样化——有各式各样的人,每个人都刻意涉足几个领域,并且在工作、专业之外有着多彩的生活。

  人的多样化是第一位的。如果你的目标是找到一个好创意,那么在开会之前自问一下,最不相关、根本不被考虑邀请参加讨论的人是谁?请他加入常常会有意外之喜。最激动人心的创意场景和弗朗斯描述的大西洋深处霍达岛的彼得咖啡馆有着相似之处,那里的人身份不一、民族各异,“像是参加一场随机组合想法的智力游戏,一种想法引出另外一种,很难猜测接下来人们又会冒出什么主意。”

  多样化的第二步是把我们自己多样化。我们自己通常都有长期工作的领域、所擅长的技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变成“专家”。这种状况很难突破:一方面,在公司里我们很难培养多样化的技能,因为如果你擅长什么,你会发现你就做越来越多类似的事情。另一方面,做自己轻车熟路的事常常让人觉得很舒服、很安全,我们也很少主动想改变。不过,如果以创新和创意为目的,“专家”却可能是一个限制,因为换个角度看,所谓专家的另一含义是他们对许多事情有了固定的看法,且不易改变,虽然他们的看法是对的,但这束缚了寻找到新想法的可能性。

  除了创意之外,从长期看,工作的多样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极有帮助。弗朗斯以爱迪生和达尔文为例说,成功的创新者往往都在几个相互关联的项目上开展工作,根据当时的情况左右逢源,不断在事业网络中轮回转身。

  除了多样化的人、在多个领域转换,要拥有创意,我们还应该尝试多彩的生活。在《OFF学》中,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提出,在创意时代,下班后的生活,决定你的竞争力。从多样化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即便我们试图在工作中尝试多个领域,但毕竟有限,而生活则展示了无限的可能性——体育活动、烹饪、旅行……它们与你的工作可能毫无关系,但其中的思维方式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你的工作中去。

  创新第二步:消除壁垒

  拥有多样性就拥有了创意的可能性,要让这些可能性变成创意,则需要消除阻碍这些领域交叉起来的壁垒。

  最大的壁垒可能存在我们的大脑中——我们是认为所有事物都相互关联,还是认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有创意的人常常持前一种看法,不过,现在的教育通常是后一种看法主导的,分门别类地教授各类知识技能,却很少把它们联系起来、从整体观看。因此,教育在提高我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加高了各个领域之间的壁垒。

  相对而言,东方人倾向于把事物看成相互联系的,因而要跨越的壁垒可能相对来说比较小,而西方人对归类有着强烈的兴趣。曾经有心理学家给儿童看三幅图像,分别画着青草、公鸡和牛,让他们把这三幅图画分为两类。结果很有意思:大部分中国儿童把青草和牛归为一类,把公鸡放在另一类;而大部分美国儿童把牛和公鸡归为一类,青草为另一类。这是因为中国儿童倾向于按照事物之间的关系去归类,牛吃草,因而它们被放在一起;美国儿童则按照范畴归类,公鸡和牛都是动物所以归为一类。

  我们要跨越的另一壁垒则是弗朗斯所说的“人际关系壁垒”或者所谓“价值观网络”,也就是那些和我们相同、支持我们的人。和第一种壁垒的相似之处是,人际关系、价值网络和专业一样,在通常状态下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更轻松地做事,但是当我们试图想出新鲜的想法、做与众不同的事情时,它们变成了拦路石。

  因此,成功的创新者必须能够远离自己苦心经营的人际关系环境,因为你想站到有着各种各样创新想法的交叉点去,而既有的关系网络却拉着你要让你呆在原地。

  创新第三步:转换视角

  站在交叉点,意味着可能遇到无数的创新机会;打破知识与人际壁垒,则进一步凸现创新机会;接下来最为关键的一步是转换视角,也就是脱离我们习惯了的视角,真正发现创新。

  爱因斯坦和毕加索这两个名字分别代表着当代科学和艺术中的高度创造力,他们是当代最具原创性的心灵,而他们的创新恰恰都是源于转换视角。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所说的是,绝对时间是不存在的,广义相对论则说,引力场同样只是一种相对存在。两个观察者看石头落地,他们一个在地面上,一个在石头上。他们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在地面上的人观察到的是石头在加速落地,而在石头上的人观察到的则是石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在爱因斯坦之前,科学是在一个绝对的逻辑体系中运作的。

  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派之前,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的严格的、不容变通的透视法主导着绘画艺术,一幅画面展现的是一个视角。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则发明了艺术中极端新颖的东西,在一幅画上同时表现不同的视点。他的代表作《亚威农少女》不再存在单一的透视点,那是多个视点叠加在一起的总和,他不再是在画面上模拟人们眼睛所看到的,而是试图画出人们所感知的,也就是人们能用心看到的。

  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的高度创造力还有一个共同点。在他们之前,观察事物都有一个优先的视点,在科学上是绝对逻辑,在艺术上是透视法。相对论和立体主义的突破都是:任何事件都没有一个优先视点。

  转换视角,可以看到新世界。创新的核心概念是:一个人必须解放自己的头脑去想象一切想象的世界,去观看现象之外的世界。达·芬奇就相信,“为了彻底了解某件事情,一个人需要从至少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跨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障碍,站到多个领域的交叉点,从尽可能多、不同寻常的视角出现,我们立刻就会发现无数令人感到刺激、感到新鲜的创新想法。

  管理智库:

  你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

  ★直线vs.圆

  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曾经用直线和圆来区别东西方思维。他说:“中国人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总是会回到原始的状态。中国人关注的是更广阔范围的事件;研究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认为不了解整体就无法理解局部。”

  “西方人生活在一个更为简单、更具有确定性的世界中,西方人关注的是恒久不变的物体或人,而不是更大的画面;西方人认为他们可以控制各种事情,因为他们知道控制物体行为的规则。”

  ★孤立的点vs.关联的世界

  已故著名广告创意大师詹姆斯·韦伯·扬把人分为两类:第一种人的思维:每一件事只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第二种人的思维:每一件事是整个知识链中的链接。

  ★ 单向思维vs.交叉思维

  在《美第奇效应》中,创新专家弗朗斯·约翰松把思维分为单向思维和交叉思维。

  采用单向思维时,我们知道自己的思维触角应当伸向何方,单向创新通过完全可以预测、沿着一条事先完善规划的路径对一种结果进行改善。

  交叉思维则是把多个领域的概念连结在一起,生成可以在多个方向上跳跃发散的想法,它常常为一个新的领域的出现铺平道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