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报记者 刘隽刚 报道 张秀良 摄影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很多产业发展状况也与这一规律相符。
三年承包合同即将到期,沙坪坝区经历了分合过程之后的28家液化气经营户,正在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自2002年这些经营户在沙区商委牵头下,结束了群雄逐鹿的价格大战,
进入承包经营时代,几年下来,他们已经逐步习惯了在一口锅里搅勺,旱涝保收的生活,所以一旦目前相对稳定的经营结构遭遇未卜的前途,他们的担忧便随之而生。
5月27日,几位经营户皱着眉头告诉记者:“之前给我们的是一纸合同就从老板成了丘二,之后是经营证照都被收了回去,倘若没有资格,我们今后的出路在哪里?”
竞争:
不正当方式排挤对手
28家经营户的情况被他们自己称之为特例。所谓特例,就是在主城区范围内,尚无同类型经营体制格局。
经营户王辉(化名)将此前自由经营状态转变成这种承包体制,按照政策解释为“分片定点经营”。这一政策的实施由来,起源于早先液化气市场的无序竞争:“由于经营户们规模大小不同,而且液化气市场逐步缩小,为了争夺客户,有些经营户开始采取缺斤少两、低价竞争方式来排挤对手。”
据介绍,在液化气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期,原本灌装液化气标准重量30公斤(钢瓶自重16.5公斤)的气瓶,有时只能达到57斤左右,其价格也一度杀至低于成本的50元左右,“此外,为了抢客户,我们有时候还要搭上燃气的设备,这样一来,原本利润在8——9元左右的生意,就出现了亏损。”王辉说,这种亏损基本发生在夏季,春秋季节能够勉强持平,“就靠冬季赚点钱,所以大家都明白,这种竞争是在伤害我们共同的利益。”
出路:
形成价格同盟
所以,为了遏止这种恶性竞争,经营户们开始构思如何形成价格同盟。
“我们先是通过液化气协会(正式名称为危险化学品行业协会)组织,选了一个人来当董事,但是因为大家的规模都不相同,利益取舍难以平衡,所以这种民间自发的规范行为没能够维持下来。”一个叫李劲(化名)的经营户表示,就是因为难以维持这种价格平衡策略,“所以最终由沙区商委化危办出面组织协调,原本28家经营户市场区域最后被划分为4个点。”
李劲说:“在签合同之前,经营户们意见也很大,因为各家情况不同,所以有些经营户并不愿加入这种承包体系。但是商委的要求是大家必须执行分片定点经营,否则在危险化学品经营资格年审时不予通过。”
结果:
老板变成丘二
5月27日当天,记者在经营户手中看到了承包合同,这一纸合同上除了甲方乙方外,记者未能看出发包方究竟是何种身份。“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现在的老板,甚至不知道我们承包的究竟是公司的业务,还是个人的业务。”王辉也说不出自己所在的经营点究竟属于什么性质:“总之我们与他签订了这个合同之后,包括门市地点、管理人员指派、气瓶的灌装地点或者是出售价格,我们都不再过问,只是将自己花钱购置的气瓶和车辆无偿提供给老板,然后从他手里以每瓶4元的价格按月获得承包金。”
5月31日,记者见到了沙区商委“化危办”负责人,他向记者介绍了整个事情的经过:“按照市里的文件精神,我们对液化气市场的管理,一是要确保安全;二是依法管理。以前的法规不够完善,对市场管理放得比较宽,像一些居民区里都有液化气经营点,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根据市政府2001颁布的62号文及49号文,要求自2001年起,不再新增液化气经营门点,“所以我们对新批液化气门点控制的很死,可以说当时是关了门。但那段时间只是维持原状,所以我们又根据相关的法规考虑进行规划,也就是进一步规范市场的方式。”
方案:
压缩门点数量
“液化气经营是送货方式,要想确保安全,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经营门点,并将中心区的经营点向人口稀少的地域迁移。”沙区商委“化危办”参照了相关法规之后,与区公安消防局联合发文,将所有经营点的仓库统一安排至梨树湾。“又因为当时沙区总计经营门点102个,我们管理非常困难,所以就考虑压缩经营门点数量。”
最后出笼的方案,就是将中心区的28家经营门点规划为4个,其余经营门点实行联合经营,这一规划的结果,是沙区液化气经营门点最终数量被控制在13个。“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我们要实现这一规划,就必须把原来经营户所持有的资格证统一收回,之后由6——7个经营户归并到一个点,共同持有一个资格证。因为如果不收资格证,他们有可能会继续自由经营,所以收回资格证的目的,还是为了确保严格控制经营户数量。”
误解:
换证为了联合
在其中的一个细节问题上,经营户与商委化危办的管理办法发生了误解,沙区商委“化危办”官员表示:“进行严格管理的大原则是:搞连锁配送,进行资产重组,按股分成,联合经营。我们换证的目的,就是要减少经营门点,搞联合经营,这与经营户所说的承包实际是两回事。”
谈到承包,李劲的言辞相对激烈一些:“原来都是自己经营,自己是老板,签了合同之后,我们的经营资格证就全都被收了上去,只是为了有口饭吃,所以大家才签下了为期3年的合同。”
很显然,在身份转变和价格竞争的两种选择之下,经营户们最大的担心还是:“现在的合同上对经营的区域有明确的限定,但如果合同到期不再继续,那今后我们要再进行经营,就不可避免地卷入竞争,从现在情况来看,大家的经营状态都不一样,那今后我们更不是一个起点,到时候拿什么跟人家竞争呢?!”
“化危办”:
对细节不表态
对于承包合同中出现的的甲方,也就是现在4个定点门面的老板,经营户们了解的并不多:“我们只听说他来自福建,以前在合川搞过这种承包,他的公司叫什么名称我们也不清楚,平时一般都称他为欧博俊(音)。”
据经营户称,由于欧博俊同时也在经营合川方面的液化气业务,所以他平时多数来往于沙区与合川之间:“这一段时间基本上都见不到他,不知道他在哪里。”随后记者向几位经营户索要欧博俊联系方式,经营户也未能提供。
5月31日的采访中,沙区商委“化危办”官员明确表示:“我们只是按照法规对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之后的承包及相关的经营我们都没有参与,对其中的细节,我们也不做任何表态。”
据这位官员介绍:“在规划实施之后,由于28家经营户各自的利益无法平衡,所以从2002年一年的联合经营情况看,并不理想,之后,由原梨树湾加气站的一个姓林的人,从合川引进了一个福建老板,对中心区4个门点进行统一承包。”他没有介绍这个福建老板的姓氏:“按照他当时来申报的资料来看,他是合川金叶燃气公司的法人,有相关的资质。尽管我们并不清楚他承包这4个门点究竟是以个人还是公司身份,但从行政管理部门角度看,除了《安全生产法》要求的不具备资质不允许经营的法规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法律法规可供参照,而他又具备了所有资质,所以只能给予通过。作为行政管理部门,我们只要求安全,对于经营方面的事情,我们都没有介入。”
说到这里,这位负责人表示:“实际上他的这种市场行为,间接达到了政府的要求,就是安全。所以在2003年9月10月,他与这些经营户签订了承包合同。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有些经营户不同意承包,但多数同意,所以最后少数服从多数。”
经营户:
缺少管理话语权
但经营户们对这种承包经营,并没有表示同意,而且关键是,对于这位总承包人的管理和经营方式,他们也依然存在质疑:“与他签订承包合同之后,门面的所有事务都由他管理,我们只是按照指定的价格进行销售。”李劲认为目前的管理方式也不太公平:“现在4个门面都指派了组长,按理来说,4个门面是我们经营户们自己拿的设备投进来,就应该按照占股大小进行权益分配,但是从组长的指派来看,有些门面经营规模最大的经营户却根本没有话语权,所有的事都是上面传达下来,由组长进行安排。”
之所以对这种指派不满,是由于经营户们对组长是否侵害了他们的利益而质疑:“有一次我们跟欧博俊的会计吃饭,当时大家谈到欧除了承包金之外,还应该给大家定期发放钢瓶检测费(钢瓶质量定期检查费用),当时会计说这笔钱拨下来了。后来大家去问组长,结果组长说根本没拨这笔钱。”王辉表示这笔钱肯定存在:“因为后来有个经营户无意中领到了这笔钱,所以我们怀疑这笔钱是被组长吃了。”
但他同时也表示在询问过组长之后,曾就此事询问过欧博俊,但欧博俊表示并未拨下这笔资金。
垄断:
价格高于其他区域
在沙区这28家经营户实行了承包制之后,原本零散的经营点,被统一安排在4个门市,这4个门市分别是劳动路门市、天星桥门市、烈士墓门市及小龙坎门市。
据经营户介绍,沙区液化气市场规模总量约为3万瓶左右(月销售)。“在实行承包制之后,价格由欧博俊安排,我们对价格无权过问。”李劲介绍说,“承包之后的价格基本高于其他区。”
经营户介绍:“目前重量为30公斤的大瓶液化气,在其他区销售价格大约为65元左右,而在沙区4个门市,销售价为75元/瓶。”当然,“这也与石油价格上涨有关,之前我们自己做的时候,最低价格曾杀到50元左右,那是亏本卖的。但现在75元价格,每瓶的利润就上升到了25——29元左右。”
前景:
担心被扫地出门
如果替现在经营户的收入算一笔账,很容易发现他们的收入实际上高于以往自己经营。几位接受记者采访的经营户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以前自己经营,承担的风险更大一些,除了春秋季持平之外,热天基本上都会出现亏损,冬季则能够达到8——9元/瓶的利润,所以一年总收入大约在几万元左右。”
而按照目前的承包制度计算他们的承包金,就不难发现,除了每月按时按量领取之外,他们的年收入总量则达到了十几万元。
虽然如此,“但现在合同就快到期,而且我们的资格证、钢瓶都被收了上去,谁知道时间到了,会不会直接把我们扫地出门?”说完,李劲拿出合同,指着一行字让记者看:“当合同到期时,承包人将危险化学品经营资格证上交商委‘化危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