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的对决:重庆和武汉 谁能够摘取桥都的桂冠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 15:21 《时代信报》 | ||||||||
桥梁数量远不及重庆的武汉发起对“桥城”称号的争夺。而与之遥望的重庆自不甘心。旁观者似乎难以理解:“桥都”只是一个虚名,有什么好争的? 重庆与武汉,一个在与西部西安、成都等争西部开发的龙头,一个想与郑州争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此时,争得一张城市名片,为自己的中心地位添加砝码,对于两个城市来说,都很重要。
因此,在桥都之争的背后,隐含的是区域利益的争夺,是地区力量的博弈,是两个大城的对决。 本信报记者 杨 冰 周 芮/文 武汉:一个保安大队长的“桥城”提议 2005年5月30日,武汉一媒体发布消息:“武汉有望建第7座长江大桥。”建桥的原因源自于日益增加的通行压力。 在武汉,预计2010年,过江车辆将达到35—40万辆/天,这就需要5—6条过江通道。届时,一环线上的长江大桥、长江二桥以及青岛路长江隧道已经饱和,三环线上的白沙洲大桥和天兴洲大桥又以分流过境交通为主。 所以,该媒体报道说:“在交通部、中铁大桥局的专家(包括两位院士)的建议下,兴建二环线上新的过江通道越来越迫切。”所以长江上将会出现第7座桥梁。 武汉的地形与重庆极为相似,皆为两江(长江和汉江)交汇之地,江水将陆地自然分为三块——汉口、汉阳、武昌。 武汉人一直以江城、水城自称,并且武汉地处神州腹部,承东启西,联南接北,自古有“九省通衢”美誉。因此一个发达的武汉交通,客观上要求“飞架南北”的桥梁来沟连。武汉人与桥的情结浓厚。 2002年,一个叫袁清光的武汉人在《长江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了武汉应该称为“桥城”。袁清光时任武汉长江二桥的保安大队长,由于长期与桥的接触,使他与桥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袁清光认为,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像武汉一样,拥有如此多的大桥,武汉绝对是世界第一。袁清光还在文章中罗列了世界上几个著名“桥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市有桥340座,但充其量为‘小桥流水人家’,捷克首都布拉格有十几座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在蓝色的多瑙河上有数十座桥,充其量也只能和汉江桥相比,和雄伟的长江武汉段7座大桥相比,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袁清光的文章引起了武汉官方与民间的广泛关注,袁清光对记者说:“那一段时间,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同行,给我打电话的很多,认为我的提法很好。” 此后,《长江日报》、中新社湖北分社等新闻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这些文章均以“江城变桥城”为题,罗列一系列数据,证明武汉的桥城地位。例如一篇文章在写到天兴洲大桥时写道:“天兴洲达到504米跨度,为世界第一,斜拉索单根索力1200吨,为国内斜拉桥之最。”《长江日报》的一篇报道称,2003年初,一次更全面彻底的桥梁普查行动在武汉市铺开,结果公布武汉有1200余座桥梁。武汉市文化局局长唐惠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前武汉的孩子出生取名多为“江”,而现在取名“桥”的孩子越来越多,“武汉江城”真要改名为“武汉桥城”了。 而武汉市政府虽然没有直接站出来,但若干迹象表明,他们乐见其成并且暗中推动。 重庆:我们才是名副其实的桥都 桥梁数量远不及重庆的武汉率先申报了“桥城”的称号。一石激起千层浪,重庆的桥梁建筑界人士和一些关心时事的重庆人不“依叫”:在重庆人的意识里重庆作为桥都早已形成了理所当然的概念。 2004年12月28日,朝天门长江大桥、嘉华嘉陵江大桥、鱼洞长江大桥3座跨江大桥同时开工,3座大桥的总投资将超过100亿元,2004年一年重庆就共开工5座特大型桥梁,“可以说是古今中外都没有的。”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华渝生在前段时间接受媒体采访时满怀豪情。 当时,重庆在长江上已建成跨江大桥5座,在建4座;嘉陵江上建成9座,在建2座,重庆主城区的跨江大桥数量和密度远远超过其他城市,形成了完整畅通的交通网络。重庆市桥梁协会会长顾庭勇为重庆可以成为桥都一下列举了规模大、功能强、桥形美、数量多、速度快、桥型多等6大理由。 “这不是一定要谁给封号,但重庆人对这座城市桥梁作品的热爱是无庸置疑的。”重庆桥梁协会杨其良说,重庆人自称为桥都,是随着这么多年来重庆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重庆人天然的自豪感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2005年5月,在重庆市举行的21世纪桥梁技术讲座上,国际著名桥梁建筑工程大师、美籍华人邓文中正式表态,重庆才是名副其实的“桥都”,重庆桥梁数量最多、桥种类最齐全,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有媒体马上列举出了重庆多样化的桥型:从种类看,重庆有拱桥、斜拉桥、悬索桥、连续钢构桥、T型钢构桥等桥型,并拥有几个世界第一———万县长江大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混凝土拱桥,巫山长江公路大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管混凝土中承式拱桥,菜园坝长江大桥是世界上公路和轨道交通两用拱桥中跨度最大的。 曾任市城建局的局长林君宴认为,从1958年重庆修第一座桥至今,他见证了解放后重庆当代桥梁发展史。他说,从以前10年等一座桥到现在平均每年都有1.5到2座桥,重庆桥梁的发展前所未有,重庆作为桥都当之无愧。 桥都之争谁也不愿认输 一个桥都,一个桥城,交锋在所难免。 但无论是桥城还是桥都,都涉及到一个最核心的问题,那就是不仅桥要多,而且桥的质量要高。在这个问题上,武汉和重庆,是谁也不愿意认输的。 记者在武汉采访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如果重庆申请了桥都,武汉搞个桥城有什么意思?如果武汉申请了桥城,重庆的桥都的影响岂不是要打折?” 所以,关于桥都的话题,最近成了两地媒体关注的焦点。随着重庆、武汉两城各种桥梁工程的上马,民间的议论逐步升温。先是有人在网络论坛里争论桥都,记者在中南论坛上看到,一个叫“reborn1210”的网友在题为“桥,还有文章可做吗?”中说:“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是江城,也是桥城。‘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作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以气势恢宏磅礴、工艺精湛细腻著称,即使是在建成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仍不失为江城一道绚丽的景观。”随后的跟帖者纷纷响应,称武汉应该在桥上做文章。 甚至《人民日报》在《武汉: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的 报道中也提到“近几年,几乎是不经意间,江、汉上架起白沙洲大桥、军山大桥、晴川桥、月湖桥……武汉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桥城’。” 媒体的宣传和民间的议论在一定程度上会逐步上升为政府意识,目前在重庆和武汉一些官员口中,桥城、桥都已经成了常用词,武汉甚至已经开始着手申报“桥城”吉尼斯记录。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争论是没有意义的。重庆市桥梁协会的杨其良认为,武汉申请“桥城”并不影响重庆人对桥梁本身的热爱,也不影响“桥都”的称谓,就像贵州也称自己为山城一样。 但是杨其良又说:“人们一般提到桥城,自然会想到重庆。” 林君宴,重庆市前城建局局长,以比较中肯的观点说:“当然如果别人有什么好的地方,我们是可以学习的,但也应该看到我们自己也有很多好的地方,我们虽然从来没有说过一定是最多、最好,一定要争第一,但重庆桥梁一直都是走在桥梁界的前面。” 大城对决:桥都之争暗含区域利益博弈? 关于桥都之争,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存在这样的争论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在普通人是难以理解的:“桥都”只是一个称号,有什么好争的? 记者同样问了最初提出“桥城”概念的袁清光这个问题:“申请桥城究竟能给武汉带来什么?” 袁清光说:“这个很明显啊,如果武汉能够申请桥城称号,并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那武汉一下子就摆在世界面前了啊!” 一个简单明了的称号,足以使一个城市在人们的印象中留下烙印,水城威尼斯让多少人向往;一个“春城”的称号,定格了昆明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上海”,使上海成为消费娱乐的天堂…… 并且,有的时候,一个称号更可能超脱其原来的涵义,成为一个城市的一张“城市名片”,为一个城市的形象增光添彩。 “重庆与武汉,一个在与西部西安、成都等争西部开发的龙头,一个想与郑州争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此时,争得一张城市名片,为自己的中心地位添加砝码,对于两个城市来说,都很重要。”一位区域经济专家如此分析。 因此,在桥都之争的背后,隐含的是区域利益的争夺,是地区力量的博弈,是两个大城的对决。 这种博弈在地区之间时有发生。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两峡在重庆境内,一峡在湖北境内,为了三峡资源,重庆与湖北从未停止过争夺。 三峡大坝修建后,新三峡出世,湖北宜昌成功注册“高峡平湖”商标,这意味着以后谁使用这一名称将向注册者付费。这无疑给“共饮长江水”的重庆形成了巨大压力,为此,重庆被迫抢注“江河歌会”商标以应对湖北方面的行动。旅游界人士认为,举办“大河歌会”,注册“江河歌会”商标,将是捍卫三峡文化中心在重庆的有力举措。 “武汉申请桥城可能是从提高城市美誉度方面出发。”重庆大学贸法区域经济学教授马智利认为。目前国家对几大城市的布局有所考虑,在新的布局下,武汉到底处于什么位置是他们关心的问题,而有关专家认为,城市美誉度也是此次争取城市未来位置的表现之一。 在新华社一篇《聚焦中部崛起:武汉郑州谁是龙头》的文章中,武汉与郑州对比的标志就是长江大桥和二七纪念塔,可见桥在武汉城市形象中的意义。 那么重庆,自不待言,用桥都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加快自己的国际化进程,也是很明显的事情。正是这种区域间的利益关系,促成了这场有关桥都的争论。 重庆有专家认为,在武汉已经将申请“桥都”称号进入到实际阶段,重庆官方和民间也该有所行动,不能太“守株待兔”,白白让武汉人抢了风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