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国家资金压力巨大 420亿元难买粮食安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 17:49 时代信报

  信报记者 刘隽刚 报道

  粮食安全,一直以来受到了高度重视。

  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萨乌马认为,粮食经济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买得起其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这句话记者在采访成都粮食储藏研究所改制的过程中,被许多人提及。而且在以往的资料中,几乎对粮食安全的论述,也多出自这句话所涵盖的领域:买得到,又买得起,而解读这一概念,首先想到的,就是流通领域。

  跟基层粮库的职工接触这么多年,卫新、吴明、赵奇对其亟待解决的问题也相当了解:“主要问题出在资金,由于资金问题,粮库一些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监控设备都无法得到充分应用。”

  5月23日,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到深圳达实智能股份公司两位工程师联合撰写的一篇学术报告:“我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现有7000亿斤仓容的粮食仓储设施。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尚需要3000亿斤仓容的储备。我国粮食仓储环境一直很差,粮食仓储装备及其管理水平也处于落后状态,这样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虚报、假报仓储数量,致使无法准确统计储备情况;粮食收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能及时检测并控制粮食温度、湿度造成粮食霉变;长期采用药片人工熏蒸造成仓管人员的健康问题及残留药片造成环境污染问题。这些状况对国家经济发展和战备都非常不利。为此,提高粮食仓储自动化装备水平的同时,对现有7000亿斤各种粮食仓储设施实行技术改造也迫在眉睫。”

  “储粮技术的目的,就是减少粮食储存的损失,而这些研究成果得不到应用,我们心里着急,粮库的工作人员也同样着急。”卫新除了将这种心情传递给记者,顺便还提到了另外几个为外界所不熟悉的事例:“曾经发生过由于监控手段不到位,造成个别粮库出现大面积霉变的事情,你想,那些粮库一个就可以储存0.5亿斤粮食,以现在的收购价格0.7元计算,一个库的粮食霉变,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国家资金压力巨大

  对于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根本不需要赘述。而外界对粮食储藏方面的了解相当有限。

  按照吴明的介绍,目前粮食储藏的程序已经由政府管理转向企业制度管理:“但粮食储藏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国家投资。”

  资金的使用,第一大项目就是新建粮库,“一些老的粮库由于年月久远,已经无法达到存粮所要求的密闭、通风等性能,所以都转向做货物终端,而这些仓库的淘汰,就由国家投资新建粮库来取代。”卫新告诉记者上一轮新建粮库的国家投资总额大约在80亿元左右。

  “你想,全国的粮食储备总量是相当大的,这么多粮食,总不可能放到冰箱里存着,所以储粮主要依靠这些粮仓,而粮仓承担的功能除了储藏之外,还会产生相应的人工费用,各类设备费用、倒仓费用(新旧粮更替程序)等等,这些费用相加,再配上国家粮食储备的背景数据,很难想象国家每年为储粮承担多大资金压力。”

  卫新欲言又止地将快到口边的数据吞了回去,但随后记者追问之下,他还是告诉了记者一个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按照以前的粮食收购价格每斤补贴0.7元计算,在粮食储藏方面,每斤粮的成本大约为0.06元。”

  以此数据来计算,再加前文所提及的“7000亿斤仓容”计算,国家为粮食储藏每年支付的费用大约420亿元左右,就是这样大的一笔经费,分摊在众多的粮库之上,基层粮库所能够支配的资金就相当有限了。

  “这些粮库本身承担的职能就是代为收购和管理这些粮食,所以本身并不具备产出效益,因此粮库能够用于设备购买的资金就相当有限了。”卫新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无法得到转化而感受至深:“所以说基层粮库的管理人员才会告诉我说,他们不是不想买这些设备,而是资金有限。”

  设备可有可无?

  民以食为天

  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正因如此,储粮技术的发展也就源远流长,而各种储藏设备及手段的更新也在不断进步。

  据几位研究人员介绍:“由于欧美等国并不采取大规模储藏粮食的方式,所以从技术上而言,他们还不如我国技术革新水平快,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来,部分粮仓设备依然陈旧或者说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主要还在于资金的缺乏。而从这一前提出发,有些粮库为了节约开支,必然会降低设备所需要的费用,我们在与基层粮库的接触当中发现,依然有不少人认为设备可有可无,粮食储藏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力来解决。”

  吴明认为:“在有些粮库看来,节约设备资金能够用于其他方面,如适当的为职工增加点收入等等。像温度检测,以前的方法就是几个人,分别拿一根类似于玻璃管状的检测仪到粮堆各个角落抽查,我在看到这种情况之后曾经问过管理人员,‘这种方法时效性差,又不全面,很难达到效果,不如用监测设备随时监控’。但他们说‘一个人检测慢,我就增加几个人,费用要低得多。’”

  对于这种观点,除了无奈的笑笑,几个研究人员都没能做更多的评价,卫新接着吴明的话说:“其实除了温度之外,粮食中的水分、体积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抽检根本不可能达到设备随时监测的水平。你就比如说有5座仓的粮库,光是检测温度就需要5个人花费一整天时间,那如果5座仓又要检测温度,又要检测水分,需要增加多少人手,需要付出多大的劳动力,更何况粮库根本不可能找到那么多人来做这些事。”

  所以,最终的结果还是赵奇发出的一声感慨:“我们这么多年劳动的目的,就是想让人们能够吃上完全绿色的粮食,但要实现这个理想,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粮食安全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