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乐 天
上海报道
12月里, 李广海刚刚忙完将公司上海办公室从南京西路的小办公楼搬到更开阔的港汇中心的事宜,又开始陆续的“招人行动”,虽然很忙碌,但他的情绪显然不错,“我们正在
为明年做准备”,而他本人就是这家理特管理顾问公司(简称:理特)的中国区总裁。
机缘巧合
李广海预期的“机会”来自“十一五”。“十一五规划”明确将“用市场换技术”的战略调整到“自主创新”上。去年刚进入中国的理特,没有几大咨询公司的规模,然而他们的“拳头产品”正是技术创新,这里面包含流程、组织和文化多个层面的再造,甚至包含相应的战略调整。在其他咨询公司,创新研究亦有涉及,但只有理特把它作为“主营项目”。这对理特显然是一个重大的商业机会。李广海解释,去年理特进中国时,已经考虑到了这块增长的市场需求,今年的“十一五”给了他们一个更硬的政策背景。
对于“自主创新”可能带来的机会,理特内部早有了解读,“过去国内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研单位,国家的经费和政策支持都倾向科研机构;这次的新策略,意味着创新主体的转移,企业会成为主导,而一些非大学类的科研机构也会从事业转变为企业机制,需要有明确的商业目的。当然国家的政策和经费流向也会相应发生转移。”
然而落实到具体企业层面,李广海认为是个难题。“我们预期明年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尤其是流程优化和设计这一块,有个暴发式的需求增长。然而这个增长体现到咨询上是什么样子,很难说,主要还是个理念的问题。”因为涉及关于“自主创新”的两层误读,一方面,很多企业认为自主创新就是研发创新。他们能够接受来自研发层面咨询,但是很难接受一个所谓“创新咨询”的概念。创新事实上不止是研发,还包含流程、组织和人力方面的一个完整系统。另外一方面,企业把自主创新单纯理解为“自我研发”,事实上国家的政策用意是希望企业培养起核心竞争力,除了“自我研发”还可以通过收购竞争对手,收购国外研究院的方式进行,重要的是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被歪曲的概念可能导致大量投入下的“颗粒无收”。“依然没有真正理解创新。”
误读下的变通
对于企业的误读,理特的对策是先从企业的研发流程切入,这里面又包括两个环节,一个是研发过程的流程再造;另一个是研发部门的流程再造。前者企业接受度较高,后者接受还有一定难度。理特希望能够按照先研发流程,后研发部门,接着是组织,才有人力,包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这样逐步灌输。“我们并不期望马上有个爆炸式的增长,做不完的业务,但是这块的积累和说服很重要。”选择一个已经被大众意识到点切入,然后层层深耕,理特选择了误读之下变通的方式。
在切入对象上,理特将目标重点锁定正在上升中的国企,一方面这部分的企业可能是对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响应最积极的部分,“大的企业已经成熟,很多是处于守的状态,而正在上升的企业是喜欢创新的,只有创新他们才能在市场上抢得大企业的份额。”而从国企的项目中,理特可能获得比民企更加丰厚的回报,“民企往往重视短期回报,他们更愿意在库存市场方面做些咨询,但是对于创新,他们多数只愿意参加一些培训或者一些小修小补。国企如果能说服高层,可能会做下一个系统的项目。”
凭着单打独斗,要实现迅速扩张显然不容易,李广海开始逐步整合外部资源。“最好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去推动一些项目,可能会比较顺利。但还需要一段时间,也要看合适的时机。”而现在可以立刻做的资源整合是与开展创新研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寻找客户,也共同做一些项目。“创新研究本来就是一个圈子。”
招人,搬迁新址,整合资源……理特显然不愿意放过明年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