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管理专栏_21世纪经济报道 > 正文
 

研发全球化平衡之道 集聚到扩散在东方寻找资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18:3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李 超 上海报道

  11月22日是个有趣的日子,在同一天,同样的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两家知名的跨国公司——杜邦和雅诗兰黛,前者宣布了其中国研发中心的正式启用,而后者则宣布了其中国创新研发中心的成立。

  而就在两个月前,也就是9月,英特尔和欧莱雅也上演了类似的“同城研发秀”,只是不在同一天而已。

  “中国研发中心热”几乎在一夜之间出现,然后又在一夜之间达到了“沸点”,难怪杜邦中国区总裁唐博伟曾感叹,杜邦错过了作为“先行者”的机会。

  事出有因

  “9·11”事件对全球投资者而言,绝对是个魔鬼,2000年风生水起的投资信心,一夜之间被打到了谷底。而后出于谨慎考虑,投资者开始大幅度缩减投资规模,投资规模缩减的结果是放缓经济发展的步伐,经济增长放缓反过来进一步加剧投资者的谨慎心态,如此循环,形成一个没有出口的“怪圈”。

  2004-2005年度,这个“怪圈”似乎有了突破口——全球化,“西方不亮,东方亮”。在东方寻找新资源,纳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链条,新动力产生的联动效应似乎是一剂激励人心的“猛药”。

  而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Kearney)新近发布的关于“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的报告显示,今年,仅有约1/3(36%)的被调查者对全球经济更为乐观,而31%的人表现出消极情绪。去年,近70%的被调查者看好全球经济,仅12%的人更为消极。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今年有54%的高级管理层称他们准备加大海外投资,这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比例。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增加了2%,达到648千亿美元,这也是2000年以来外国直接投资首次出现正增长。

  在这场全球大转移中,某些职能早已先行,生产和制造或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或通过全球外包的方式,很早已实现转移。而根据科尔尼的统计预测,跨国公司在今后三年,会进一步将IT、业务处理、联络中心、知识管理和分销物流等职能转移出去,但这些显然都不如研发转移的吸引力来得大。

  对于研发转移的好处,跨国公司有着各自不同的道理,但大多逃不出几点理由:被潜在的巨大市场吸引,当地研发成本较低,丰富的人力资源,政府公关的新手段,信息情报站等等。而最大的隐患似乎相对集中,多数公司为当地

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担忧,害怕专利被窃。

  在这样的进退理由之间,多数跨国公司还是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只是在转移方式上,有了各自的“特殊安排”。波士顿咨询有限公司(BCG)对此的研究结果是:职能型研发转移和产品型研发转移各有优劣,前者是先讲部分横向的研发职能转移到海外,再逐步转移其他横向职能,最终实现整体转移;这种方式的优势是比较容易培养“专才”,同时在专利保护上相对安全。而后者将部分产品的研发完整地放到海外,这样做的优势显然是容易培养出“更健全”的人才,但是在专利保护和信息外泄上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从目前的进展状况看,第一种方式可能被跨国公司更普遍地采用,这也是为何不少中国人在抱怨,“所谓的这些研发中心,不过是在做一些本地化的开发工作而已”。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见证的是,研发作为一项全球化程度最低的公司活动,如今正在迅速地走出国门。

  平衡之术

  当中国人在为跨国研发职能的大量流入欢欣鼓舞之时,印度和东欧也有着同样的好消息。根据科尔尼FDI信心指数的统计结果,在“未来三年最受青睐的研发投资目的地”一项中,中国和印度分别获得了17%的支持率,而接近1/3的全球投资者称,他们计划在未来3年内在东欧开展以研发为重点的直接投资。

  这显然不是一场“非此即彼”的竞赛,而是多方“角力”的平衡赛。尽管存在相对优势,却没有一方拥有“独占性”的绝对优势。两个层面的平衡使得这种“平衡”更加稳固:印度和中国是一对平衡的力量;亚太和东欧是另一对平衡的力量。

  尽管是相同的“诱人”,中国和印度的“起家”却不同。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研发转移也多数脱胎于制造,制造先行,而后是适应本地化的产品开发;而印度的研发转移前奏则是商业加工和信息服务,从整合全球资源角度看,在印度成立职能型的研发中心亦有优势。尽管同样是人口大国,但统计显示中国的市场需求比印度却高出很多,以西药市场为例,中国的需求约是印度的2.5倍。而印度的研发优势在于传统的服务业优势和语言文化优势,从这个方向看,跨国公司更可能将产品型研发中心迁到中国或者通过逐步的职能转移来实现。

  就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把中国和印度作为未来研发投资的首选地时,东欧亦呈现上升趋势。根据上述科尔尼的报告,接近1/3的全球投资者称,他们计划在未来3年内在东欧开展以研发为重点的直接投资,其中尤被欧洲投资者看好。在FDI信心指数排名中,波兰和俄罗斯在欧洲投资者心目中分列第三和第四位,仅居中国与印度之后。同处欧洲,低成本优势,和传统的科学及工艺能力,加上人才基础、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和研究社团的质量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潜力,东欧尽管不是如同中国和印度那么热的概念,但“存量”同样不容忽视。再加上这些东欧国家陆续加入了欧盟,在市场权限和稳定性方面,也给研发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波兰教育科研水平较为先行,俄罗斯市场空间和传统重工业工艺优势,都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当然除了上述地区各具“魅力”之外,出现这种全球相对平衡的局面,也与跨国公司研发的安全考虑有关。自然灾难、信息泄露可能给这些研发中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所以即使一个地区的条件再优厚,他们也倾向于分散研发投资。

  尽管不是“独美”,中国在吸引研发投资上的优势还是一马当先的,这甚至会带来FDI在中国流动的结构性变化,根据科尔尼的统计预测,未来三年中,在全球离岸业务中,中国的研发和工程项目将占到其吸引的全部业务总量的18%,而在印度这一数字仅为10%。当然鉴于印度的IT优势,在联系中心、业务处理方面,印度可能占据更高的份额,而中国的市场优势,优势依然集中在制造,但也包括由市场延伸出的渠道和物流职能。

  12月17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

复旦大学EMBA年会上,对所谓“跨国公司阴谋论”做出了回击,“重要的是我们有什么资源,这决定了在全球化的链条上我们所处的位置,并非首先跨国公司就将你置于低端。”而FDI历年在中国结构性的变迁看,龙永图这句话深具含意。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