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穿越历史之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3日 08:45 经济观察报

  在我尝试着要了解中东目前一塌糊涂的现状时,我发现自己在追溯历史上另外的一个糟糕透顶的烂摊子,那就是1973年10月的赎罪日战争。

  和现在的黎巴嫩战争一样,那一场战争也是由阿拉伯国家的偷袭而引起的。埃及在犹太人一年中最神圣的一天越过苏伊士运河,向以色列掀起了一场很可能是毁灭性的战斗。以色列军队开始被勇猛的阿拉伯军队打得出其不意,但是在进攻性的战略下他们迅速地恢复了状态。和现在一样,那时为了联合国的停火协议,外交官们也同样争执不下。以色列人希望获得更多的时间好把开始的不利处境转为军事上的优势。根据2003年国家安全档案馆解密的资料显示,在那场灾难达到顶峰的时候,那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致电给以色列驻华盛顿的大使说:“如果以色列认为它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军事操作,美国表示理解。”

  1973年的那场战争看起来好像是一场终极的灾难:在交战开始的几个小时里,以色列生死攸关。当战斗持续下去以后,美苏之间出现了核对抗的可能性;这场冲突更带来了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全球经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由于美国和以色列密切的盟友关系,它被许多欧洲以及阿拉伯盟友所孤立。

  可是在历史的长镜里,1973年之战的意义在于它打开了和平的大门。阿拉伯国家在早前与以色列的战争中备受羞辱,在萨达特果断地越过了运河打击以色列之后,拾回了一些尊严。以色列人也认识到,这一次的阿拉伯人不会像1967年那样从战场上逃离,这也给他们与阿拉伯展开和谈提供了一些必要性。

  战斗结束之后,埃及和叙利亚也在基辛格老练的指挥下积极地加入到了外交谈判的轨道上。基辛格小心地在美国和以色列之间制造了足够的距离,使得美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有一定的谈判空间。萨达特那时拥有足够的自信以“过河英雄”的姿态访问了耶路撒冷。就连当时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也和中央情报局进行了一系列的秘密合作。

  当时,没有人会预见到1973年的战争会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今天的冲突说不定也有可能提供一个相似的机遇。关键的问题是,目前看来美国还没有表现出如基辛格那样层次的外交努力。上周末,赖斯和黎巴嫩和约似乎已经近在咫尺,但要最终达到目的,她必须做到像基辛格那样,做一个真诚的中间人。

  要把2006年黎巴嫩的灾难变成一个机会,每一方都必须要改变对对方的看法。在和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打交道上,以色列必须改变他们一贯认为对手的意志只能被武力转变的理论。正如一位退了休的以色列军官上周在华盛顿的一个会议上所说,我们和那个阿拉伯士兵一见到以色列军队就魂飞魄散的日子已经隔得很远了。

  以色列(美国也然)的敌人如今的战略就是要把军事上的超级大国拖入一个持久的冲突中去。接受这个诱饵,正如以色列进攻黎巴嫩和美国在

伊拉克的行动所证明的那样,就是冒了一个走入圈套的风险。正如劳伦斯·怀特在他的新书《海市蜃楼》(《The Looming Tower》)里写的那样,这个战略的高手是奥萨马·本·拉登,“他的战略就是不间断的打击美国,直到美军入侵;接着‘圣战者’会跳到它们身上噬血,直到美帝国坍塌为止。”

  美国和以色列在这个灰色的夏天里的战略首先应该是不要掉入任何陷阱。在导弹时代,一个“安全栅栏”和“安全隔离带”的意义都不如往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如果不和对手展开政治谈判,你就永远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在这些谈判里,如果你不能够做出适当的让步也就永远不可能成功。

  对阿拉伯人来说,2006年的机遇来自于真主党和它的领袖纳斯鲁拉出人意料的成功上面。他们在战场上的抵抗给以色列增加了危险,但是他们同时也可能成为更可靠的谈判对手。目前纳斯鲁拉的行为没有给旁人任何理由去相信他会利用他的新地位和自信与以色列展开协商。但是1973年的经历提醒着我们,战争结束之后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美国官员现在判断纳斯鲁拉会在战后成为贝鲁特最强的一个政治力量,他们希望他会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从而使黎巴嫩成为一个更稳定的国家。

  这场战争是一扇开启的大门,问题是,交战双方能否有足够的理智一起通过这扇门?而美国会有一个能引导他们的智慧之人吗?

  (本文由《华盛顿邮报》提供中文版权。张一帆/译)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