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首页 | 新闻 | 体育 | 邮箱 | 搜索 | 短信 | 聊天 | 天气 | 答疑 | 导航

·财经首页 ·银行专题 ·保险专题 ·外汇专题 ·期货专题 ·基金专题 ·非典与中国经济 ·封面秀 ·股市 ·个人专栏 ·论坛 ·科技

  日前,有学者指出过高的、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的福利待遇,成为中小企业资本积累的障碍,由此引发了网友旷日持久的辩论。新年到来之际,网友谈论最热烈的话题就是:“年底该不该发双薪?”  [发表评论]

 
    “年末双薪制”是最普遍的年终奖发放形式之一,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外企更倾向在年终奖的问题上运用这种比较简单干脆的处理方法,即按员工平时月收入的数额在年底加发1个月至数个月的工资。据网上资料显示,英特尔的一般员工年终即加发2-4个月的薪金,而朗讯高级员工的年终奖就有可能达到近6个月的工资水平,上海大众有的能多发13个月的工资……       [发表评论]
  年终双薪,也就是所谓的第13个月工资,有关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给职工支付13个月工资,但是13个月工资的情况在我国很多企业中非常普遍,是国外企业传过来的一种薪酬方式。企业发放双薪是一种奖励员工的形式,通常分为两种:  
  12+1的方式:即到年底企业多发给员工一个月的工资。这种是以时间为衡量指标的,只要你做满了一年,就可以拿到双薪。
    12+2的方式:即当员工为公司服务了一整年,有多发2个月的薪水作为奖励。这种是非常灵活的做法,它一般有公司营业指标、客户指标和个人指标三方面来衡量。 [职场双薪的秘密]  [发表评论]
您认为,企业在年终应该使用一下哪一种方式奖励员工?
双薪
其他形式的奖金
非现金方式的奖励
不奖励
  近年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单位陆续实行了“双薪制”,即发放第13个月的奖励工资。年底将至,您的公司是否发给您“双薪”?新浪财经就此专访了两位资深的人力资源专家,他们就年底该不该发双薪谈了他们的看法。[发表评论]
  前程无忧《人力资本》杂志主编孙虹钢
    孙主编认为古今中外都是这样,大家辛苦一年,心理上就有一种期待,公司对员工有所表示也是情理中的事情,对于不发双薪的企业来讲,可能会有种种原因,但无论是什么原因,都要妥善处理好员工的抱怨情绪,解决好因为同行业具有可比性的其他公司发放双薪而给员工带来的心理上的落差问题。[文章全文]
  中华英才网总经理张杰贤
  张先生认为根本不存在“该不该发双薪”这样的提法。我国已有很多公司采用双薪制,在第12个月给员工发双倍或者三倍的工资作为年终奖励。这种做法在外企更为普遍。在我国并没有任何法律条文和制度规定企业必须给员工年底发双薪。张杰贤先生指出企业给员工发双薪一般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文章全文]
  飘雪的季节来了春节快到了,对大多数上班族而言,这就意味着一年终结时的彻底放松,还能意味着能领到比平时多一些的年终奖。然而开心之余,却也有些人会为了年终奖的多寡和发放方式而不太开心。我们先不论“双薪”制的对与否,且看它能否带给大家工作的激励和喜悦的心情。 [发表评论]
  “双薪制”拷问个人、企业和国家的生存境界
  在员工激励机制方面,我国的大多数国有企事业单位因为习惯了大锅饭似的低薪和公平,所以从根子上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入地研究。而与此相比,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这方面做的要相对好的多。在笔者的印象里,还有些单位的做法则失之于简单化。说白了,就是以为只要发钱就行。但事实上,从激励效用来看,钞票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他并不能代替人的感情。
  “双薪”的心情
  也有怀旧的人喜欢当年发年货时人们的欢天喜地,相比之下,双薪的“润物无声”就冷清多了,和国人过年的张扬不太合拍。也有人担心双薪会“分赃”不均,以前的年货都是摆在面上,一人一份,童叟无欺,无非是领导分的那份猪肉瘦点;而如今的双薪都是现金流直接到每个人的银行账户上,大家都在猜别人到底发多少?比自己是多是少?心怀鬼胎的心情想来、大家也不陌生。
  汪同三:可以看出,无论是城乡居民分别计算还是总体计算,居民收入增长都明显低于经济增长,而且二者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网友:近几年各行各业都叫苦连天,说生意不好做。我认为只要百姓的实际收入真的上涨了,那些生意人也不会因为没有生意而叫苦连连天了。整个市场就是围绕着百姓的实际收入而展开的。
  >>居民收入增速明显低于经济增长 发表评论
如果你在年终得到了现金奖励,你会将它使用在以下那种方面:
购物、旅游等消费
继续教育,为了明年更好的工作
为了以后的消费而储蓄
为养老而储蓄
  新浪财经观察第一期:《人民币迷雾》
  新浪财经观察第二期:《中国富人》系列之一:百位精英身世揭底
  新浪财经观察第二期:《中国富人》系列之富人该不该被特赦
  新浪财经观察第三期:日本能否战胜“中国制造”
  新浪财经观察第四期:公务员带薪下海是不是过分
    新浪财经观察第五期:京沪深谁是中国未来的金融中心
    新浪财经观察第六期:中国1000名MBA今日去向
    新浪财经观察第七期:京沪铁路猜想--日法德三国相争谁能胜出?
    新浪财经观察第八期:推出“酒后驾车险”是否荒唐?
    新浪财经观察特刊: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
    新浪财经观察第十期:中俄日石油管线博弈
    新浪财经观察第十一期: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新浪财经观察第十二期:国内物价为何上涨 通货膨胀是否来临
    新浪财经观察第十四期:60亿美元大单能否解决中美贸易摩擦问题
    新浪财经观察特刊:解读《经济观察报》的橙色奇迹

  欢迎各媒体合作,来电:010-82628888-5607;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欢迎网友投稿 信箱:finance@staff.sina.com.cn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