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首页 | 新闻 | 体育 | 邮箱 | 搜索 | 短信 | 聊天 | 天气 | 答疑 | 导航

·财经首页 ·银行专题 ·保险专题 ·外汇专题 ·期货专题 ·基金专题 ·非典与中国经济 ·封面秀 ·股市 ·个人专栏 ·论坛 ·科技
  近两周来,粮油市价上涨变成中国人日常生活变奏曲中最响的音符。食用油价格涨了,鸡蛋价格涨了。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说:“在我的家乡连食盐都涨价了”。
  曾亲历短缺经济时代的市民,心弦本能地一颤……
 
  物价还要上涨吗?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次通货膨胀,有些人甚至开始考虑要去囤积点大米、食盐。
  但有迹象表明,此次物价上涨与上次短缺时代的通货膨胀有所不同。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多种基础性商品价格上升,除了各自商品价格周期波动及特定供求状况变化等方面的原因外,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持续投资的滞后效应及越来越融入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可能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全文]  [发表评论]
[专访周天勇教授:粮价上涨是好事] [独家:侯宁--物价上涨兆丰年] 
您认为最近粮油市价上涨是不是国内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先兆?
是;
不是;
不好说
物价上涨的几种说法:           
持续投资扩张是导致多种基础性商品价格上扬的重要原因。国内生产能力扩张导致对原材料需求大幅增长。———梁小民
“如按7~9月货币数量走势估量的话,会微微有些通胀,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还是适度范围的。”———宋国青
“如果扣除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并且剔除了粮食价值对消费物价的影响,我们发现中国经济仍处于通缩之中。”——许小年
           
首先,物价并没有全面、大幅度地上涨;第二,这种上涨并不会很猛烈,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张立群
今年粮油价格上涨有直接诱因,如粮食减产、国内小麦等库存逐年减少、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扬等,但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是直接原因。———卢峰
“而不断地增加贷款,对稀释不良贷款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这是今年投资过快的主要原因。”———刘尚希
 
  综合考虑影响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总水平运行的各种因素,我们认为明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大于通货紧缩趋势的压力,我国价格总水平将呈现小幅走高的趋势,预计明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将比去年分别涨2%和1%左右。[全文] [发表评论]
  粮食市场从总体上依然是供大于求,这一状况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我国粮食库存庞大,特别是在秋粮上市之际,各地为了新粮能够及时入库,必将加大抛售力度,抛售库存粮将会促使粮食价格回落;在国际市场上,今年美国、加拿大粮食播种面积已有较大幅度增加,世界粮价将会逐步降下来。>>[冷静看待粮价上涨] 
  
  权威人士认为,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11月农产品物价上涨幅度可能低于10月,因为此次价格上涨主要是市场因素决定的,市场因素也会平抑农产品价格的过快增长。农产品价格是温和上涨。这是近4年来农业战略结构调整的积极结果,也是期盼已久的事。>>[权威人士预测粮油价格11月有望走低]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1985年、1988至1989年和1993至1995年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于上年或当年粮价大幅度上涨引起的。不仅如此,伴随这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也都在上年或当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今年,恰恰也是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有鉴于此,有研究者感到疑惑,粮价上涨是否是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前兆? >>[全文]  [发表评论]
  断言通胀为时尚早
  尽管物价水平有所回升,但仍可保持总体水平的基本稳定。近期的物价上涨只是局部性、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它还远不至引发物价全面的大幅度持续上涨,断言通货膨胀卷土重来为期尚早。
中国面临通胀压力
  中国物价上涨压力可能超出政府预期水平。虽然电视机和移动电话等制成品价格仍在下降,但医疗、教育等服务行业价格则迅速上涨。现在,连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产品价格也开始不断攀升。
  从导致国内价格上涨的因素来看,中国出现的是否以往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呢?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造成物价持续、大幅度的上涨呢?看来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也不会发生。
  经验表明,物价上升离通胀可能很远,也可能只有一步之遥。而如果真发生通胀,受损失的可能是民众10万亿元存款,获利最大的是严重负债的国企、政府财政及进入中国的外资。在这样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政府还是应该小心为上。>>易宪容:通货膨胀真的会降临中国?
今年以来,经济的强劲增长使人们陷入对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担心中,您认为:
中国经济总体过热;
中国经济局部过热;
有过热苗头,需重视;
没有过热,恢复性增长
  新浪财经观察第一期:《人民币迷雾》
  新浪财经观察第二期:《中国富人》系列之一:百位精英身世揭底
  新浪财经观察第二期:《中国富人》系列之富人该不该被特赦
  新浪财经观察第三期:日本能否战胜“中国制造”
  新浪财经观察第四期:公务员带薪下海是不是过分
    新浪财经观察第五期:京沪深谁是中国未来的金融中心
    新浪财经观察第六期:中国1000名MBA今日去向
    新浪财经观察第七期:京沪铁路猜想--日法德三国相争谁能胜出?
    新浪财经观察第八期:推出“酒后驾车险”是否荒唐?
    新浪财经观察特刊: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
    新浪财经观察第十期:中俄日石油管线博弈
    新浪财经观察第十一期: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欢迎各媒体合作,来电:010-82628888-5607;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欢迎网友投稿信箱:finance@staff.sina.com.cn 策划、制作: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