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财政政策方向之辩:稳健还是偏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4日 04:17 第一财经日报

  徐以升

  我国经济正面临着美国次贷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等外部不确定性,因此在短期内,财政政策还必须为相机抉择留出空间,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速下滑

  中国经济正经受着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通货膨胀风险的考验,宏观调控压力巨大。在货币政策从紧的同时,关于财政政策如何参与宏观调控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2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举办了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就财政政策的方向进行了讨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凤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等参与讨论。

  刘凤良:要为相机抉择

  留出空间以应对经济下滑

  从2005年开始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但综合来看,我们对财政政策的性质判断是名义稳健,执行过程中明显偏松,有很多方面延续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惯性,未能有效防范并化解经济由偏热向过热的转化。

  这期间,虽然我国财政规模经历了多年持续的增长和大幅增收,但是财政赤字仍然巨大,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明显偏高,2005年到2007年中央财政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为17.9%、17.6%和22.15%。

  我们认为,短期内,财政政策应该从名义稳健尽快走向实质稳健,消除财政政策的扩张惯性,避免为短期的经济波动实施顺周期的调节。从短期来看,经济的总体繁荣决定了目前需要放弃总量偏松的财政政策,而局部过热的存在更是要求财政政策保持需求中性。

  不过,由于我国经济正面临着美国次贷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等外部不确定性,因此在短期内,财政政策还必须为相机抉择留出空间,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速下滑。

  另外,我国财政收入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我们认为,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并非异常现象,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常态”,它是财政“自动稳定器”功能在我国特定经济环境下发生作用的结果。

  分析来看,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多年大幅增收。2007年我国财政总收入已经达到50775.86亿元,收入规模是1994年的9.73倍,13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18.3%,远高于同期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财政总收入连年大幅增长的直接来源,是分税制改革后的税收收入的持续高增长。2007年我国各项税收收入合计49442.73亿元,是1994年税收收入的9.64倍,13年间年均增长约18.0%。

  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率接近GDP年均增长率的两倍。比较俄罗斯、印度等国的数据发现,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在较长时间内“脱离”的特殊现象在各国财政发展历程中并不多见,但这也并非异常现象。因为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在基本面上仍然符合财政的“自动稳定器”特征,那就是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仍然随经济增长率的波动而波动,并且前者的波动幅度要更大。

  但是,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在中长期内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在经济运行的下行区间内,财政收入可能出现下降,因此必须调整支出结构,从中长期来规划财政超收收入的使用方式。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