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PE加速商业秘密丢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4日 14:36 中国经营报

  作者:屈丽丽

  记者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于涛(化名)才风尘仆仆地赶来,“最近研讨会太多,都是有关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融资)的,刚刚在北大经济学院报了一个PE的研修班,火爆的不得了,有钱都未必能报上名,就差排号了。”

  于涛是一家知名财务顾问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对于他从财务顾问转向私募股权融资,记者感到很好奇。

  “绝对是行业性的集体转向,不只是财务顾问公司,就是投行、券商、律所等都对这项新业务充满兴趣。你知道,在美国,PE的市场足足占到GDP的4%~5%,按照这个比例,中国将有近十万亿的PE市场,谁不想分羹啊。更何况,企业私募股权融资后的目的就是上市,其中还孕育着一夜暴富的梦想。”

  在记者的采访中,也经常听到一些企业老板这样说,“某某拿走的就是当年我们费尽千辛万苦研发出来东西,他融资了,现在做得比我们好,我们却敢怒不敢言。”

  于是,一场关于PE的会谈,使得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紧迫性显而易见。

  “因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银行信贷控制后,不要说中小企业,就是大企业直接从银行贷款都很难了,企业要求发展,只好转向VC或PE。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性也使得行业内只要有一家企业选择了PE或VC,就会有更多的行业企业跨出同样的步伐。而随着更多中小企业走向成熟,并产生上市冲动,PE就变得越来越有市场。”

  “最典型的往往就是人才出走创业,这些人往往是带着上一个公司的研究成果或市场关系出来,很少的资本投入,便能与老本家在价格上展开市场PK,而当他们带着种种先天优势引进PE时,由于公司前期的资本投入少(相对老本家),PE投资人拿到股权的成本就很低,形成一个共赢的局面。”于涛很神秘地说。

  “你说的就是商业泄密吧?你说的研究成果或市场关系就是上一家企业的商业秘密呢。”记者问道,“这有违职业道德甚至会触犯法律。”

  “别说的那么难听,事实上,很多企业在商业秘密的保护方面并不规范,是不是商业秘密,有没有采取保护措施都没有严格的界定,所以,当业界黑马冲出江湖,企业老板发现黑马恰恰是自己前任员工靠着无偿拿走自己的技术而腾飞的,更多的老板只能在业界抱怨几声,并不会(也没有条件)采取过多的措施。”

  的确,深圳华为副总裁宋柳平就说过,“一个公司数年几十个亿的投入,别人3个月50万就能拿走,并且融来千余万的投资,生产出同样的产品,以极低的价格在市场上与你竞争,你该怎么办?”

  尽管在华为的一再执著之下,2005年的“沪科案”,3名前华为员工都因违反了与华为公司签订的保密协议,泄露商业秘密,被判侵犯商业秘密罪。但是华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更何况在目前情况下,像华为这样有能力有准备地“奋起抗击”的企业毕竟还是少数。

  在富士康案件中,富士康员工王伟、张建等因向比亚迪发送大量系统保密文件,被当地司法机关依法查处。但是富士康在香港、深圳两地起诉比亚迪侵犯商业秘密,案件虽历经媒体两年热炒,然而直到今天仍了无结果。

  于涛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资本运筹帷幄时代的到来,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商业秘密已经显得愈加脆弱,如果企业不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来加以保护,对“商业秘密”的盗窃将带来一场更加混乱的财富战争。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