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吉林的不良资产处置需要政策倾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 03:00 中国经济周刊

  ——访吉林省银监局局长吴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 魏华/长春报道

  吉林省的银行界人士都爱问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省里创造的资金转了一圈之后又流到了省外?”在4个月前刚刚上任的吉林省银监局局长吴跃看来,这个问题是制约吉林经济、金融发展的表象。

  经过近3年的处置和化解,吉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例比2003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虽然这个比例和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还相差19个百分点。

  吉林省银行金融机构正在经历着自身的“转型”。在外界看来,有着中国

人民银行
银监会
等工作背景的吴跃正是在“转型”期临危受命。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吉林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是怎样的?是否需要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

  吴跃:从1998年至2006年5月末,吉林省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通过剥离、债转股、呆账核销等形式处置不良贷款共计1393.7亿元。

  建议各商业银行总行在呆账核销上,充分考虑吉林不良信贷资产的实际情况和风险程度,结合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各项税费给予适当减免。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在吉林省的外资金融机构多少家?外资的介入对于吉林的金融生态有什么样的影响?

  吴跃:非常遗憾,吉林省目前没有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究意原因,一是外资金融机构在布局上比较注意对设置分支机构的成本与效益权衡,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是外资银行设置的首选。二是吉林省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数量和经济规模过小,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吸引外资银行的环境和动力仍显不足。三是吉林省进出口贸易额、外商投资额等都低于沿海发达省份。银行业的经营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发展中间业务所依赖的经济环境不够充分。

  对于外资的介入,我认为对于吉林省来说,既有促进的一面也有冲击的一面。促进的一面包括:外资的介入能够为吉林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血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制约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资金瓶颈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外资银行审慎的经营理念、丰富的业务品种和风险管理技术将产生较大的外溢效应。

  冲击的一面有,外资进入吉林省后,必将凭借灵活的市场营销机制和资金实力,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与中资银行在高端客户方面展开竞争,必然会有部分优质客户流向外资银行。还有就是金融人才的竞争,必然会有一些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流向外资银行。

  《中国经济周刊》:面对金融业年底的全面开放大限,业内业外对银行业风险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注成,请问吉林省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如何?

  吴跃:成立近三年来,吉林银监局不断加大风险监测力度,完善监管方式和手段,银行业风险监管针对性和有效性明显增强,风险处置新机制逐步形成,银行业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具体来说,2004年至2005年,中、建、交、工行在吉林的分支机构相继进行了改革;同时,开展了对城市商业银行综合治理和城市信用社分类处置的工作。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集中处置不良贷款717.6亿元。由于化解了大量历史包袱,吉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具体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中小法人机构资本充足率提高了。到2005年末,吉林省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比2003年末提高了38.85个百分点。二是资产质量提高。2005年末,吉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比2003年末下降13个百分点。三是盈利能力提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