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融资券:看上去很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 23:39 财经时报 | |||||||||
王娜 虽然央行对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主体并没有过多限制,但现实情况是,只有那些信用等级较高的大型国企才能获得主体资格,短券市场政策框架理论与实践上的矛盾,使得绝大多数地产企业都无法搭上这列融资快车
就在万科、金地仍在期盼着央行批准发行短期融资券之时,5月10日,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G金融街000402.SZ)以“破冰者”的姿态宣布,其短期融资券发行申请已获得央行批准,这使得金融街成为了自去年5月24日央行发布《企业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后,首个获得短期融资券发行资格的房地产企业。 金融街第一期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由中国民生银行于5月15日组织承销团,以簿记建档、集中配售方式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发行规模为9亿元,期限270天,兑付日为2007年2月10日。 据悉,此次发行短期融券计划于去年11月23日举行的临时股东大会中表决通过。当时金融街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发行本金总额不超过公司经审计净产40%的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将用于北京金融街市政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街优势 对于金融街能先于万科、金地获得发行短期融资券的资格,业内人士早有预料。因为金融街早在1993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就确立了其国际化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房地产项目。 政府的有利规划,使得金融街聚集了大批金融、电信、保险、证券企业,资金管理规模巨大。据悉,其区域内企业管理的总资产达13万亿元,控制着全国90%的信贷资金和65%的保费资金的运用。金融街及周边地区拥有530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其中包括9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总部、58家中央直属企业、19家上市公司,另外还有38个中央部委机关及金融监管机构,是中国经济决策中心和信息中心。 统计显示,金融街的企业中有65.3%的中资机构,国有企业是金融街的主力消费群体。虽然国家对集团购买写字楼曾经做过限制性规定,但在金融街地区,重量级中资国有企业和机构大面积地消化本地区的写字楼,如通泰大厦A座整售给交通银行,世纪互联、中国网通企业等则是国际企业大厦的大买家,而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则是百盛写字楼的大客户。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购买富凯大厦1.6万平方米的办公楼、某大型电力公司将在金融街核心区自建8万平方米的办公物业,反映了区域行业结构的多元化趋势在继续,也表明大客户对区域优质写字楼需求旺盛。 其实,金融街发行短期融资券的获批,也早已在金融街控股财务总监李敦嘉的预料之中。 此前,他曾对媒体透露,央行有望在今年5月向房地产企业开启短期融资券大门,万科(000002.SZ)、金地(600383.SH)、金融街则有望成为第一批幸运儿。而最终的结果是金融街独拔头筹。 此外,金融街申请发短期融资券时运用的是基建概念,而其他房企申请发债主要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概念上的差异,使得金融街先于其他两个房企获得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资格在情理之中。 迂回之术 但有媒体报道,金融街的短期融资券申请成功有赖于其迂回之术。在获得央行发行短期融资券批准后,金融街最终公告已悄悄把募集资金的用途由申请时的“市政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变更为“补充短期流动资金的需求,主要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优化融资结构以及降低融资成本”。 对于媒体的此种说法,负责金融街证券部事宜的于蓉向《财经时报》解释说:“这种说法是不正确、也是不属实的。”她称,凡是懂得短期融资券的人都应该明白,公告有一个标准的格式,补充短期流动资金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金融街募集资金的用途并没有改变,仍是用于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有利于缓解金融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在去年11月23日的公告中,金融街这样描述了采用短期融资券进行融资的最大优点之一——节约成本。 但即便这三家公司的申请都顺利获得通过,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地产企业都能搭上这列融资快车。 “这三家公司都是国有控股企业。”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研究员张宇指出,尽管央行对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主体并没有过多限制,也不强制要求担保,但目前短期融资券市场还属于起步阶段,因此谨慎和稳妥是必然的,大多数的地产企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只能“望券兴叹”。 张宇的分析绝非臆测。央行有关官员也曾表示,融资券发行初期主要还是针对一些资本比较雄厚、现金流状况良好、具有很强财务实力和偿债能力的大型企业;待法规健全、经验丰富后,再“欢迎民营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 国企融资模式 现实情况也印证了以上人士的说法。纵观一年来获得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主体,都是信用等级较高的大型国企。由于企业短期融资券不需要提供任何担保,类似于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贷款,体现的是企业信用,所以严格的信用评级不仅使得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也成为了制约短期融资券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 更应关注的是,央行有关负责人曾明确表示,短期融资券市场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的构成部分,其发展“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意图”。为此,在短期融资券发行企业的行业背景逐步多样化的过程中,将继续根据当前宏观调控的形势,贯彻中央“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要求。 而在宏观调控愈演愈烈下的房地产行业,真正敢涉足短期融资券的,也仅有金融街、万科、金地资质优秀的三家。 中国银河证券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向《财经时报》表示,关于房地产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从宏观意义上来讲应该区别对待,总体上来说,对于做投资用的高档房地产住宅,如其申请发行短期融资券,应有所约束;对于着重使用价值的低档住宅,应该支持其发行短期融资券。“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资源过多地倾向于投资需求,没有配置到使用需求市场,这样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