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再定义城市发展之首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0日 16:57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 傅煜 5月17日,“2006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评选组委会接到了江苏一个县级城市咨询报名资格的电话。对方不无遗憾地说道:“我们1992年就建立了开发区,但至今没能达到当初预期的招商引资目标。”由此来看,开发区的重新定位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首要。
生产力影子下的招商工具 近20年时间,有的开发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逐渐达到预期,但更多中小城市的开发区仅仅只是招商工具。笼罩在发展生产力的影子下面,开发区的面容是模糊的。兴建开发区之初至今,单纯实行优惠政策已经明显不够,所以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上海浦东开发区已经转向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提升品质。 在北京经济开发区,开放建筑市场实行信用准入、取消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收费项目、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孵化器和研究院都是提升开发区品质的具体手段。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适时调整了经济和产业政策,与国际接轨成为开发区一个全新定位。 不过也必须看到,如果中小城市的开发区依旧走大型城市开发区发展初期的老路,效果堪忧,有的甚至无疑于自戕。 在“2006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评选组委会的统计资料中能够看到,已经建设了开发区的县级市数量非常之多。而这些开发区欲为城市提升价值,则需要全面对待“再产业化”问题。 必须面对的“再产业化”之路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创造性破坏概念来理解,学习的曲线总是依循更复杂方式向着制造更高级产品的方向移动。如果一个城市相对发达产业依旧落后,那么直接会造成工人从被挤垮的老产业中流出,进入到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中,而发展中的开发区便是全面展演这一过程的舞台,“再产业化”成为开发区提升品质的必由之路。 “再产业化”就是在新的产业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以替代老产业中承包的旧工作。在相对优势逐渐明显的今天,面对成熟且迅速发展的城市和它的开发区,不发达的城市就更需要依赖创新活动带来“再产业化”。 从产业结构来看,城市要实现转型提升,开发区的经济特色必须要从投资拉动型转向投资生产和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并举型,一定是按照完整的产业链作为规划思想,注重生产、科研、技术创新、资本之间的整合。不过,在急切寻求落点的优质外资面前,城市和开发区的定位难免受外界影响。 定位应避免集体无意识 目前,大规模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开发区发展速度减缓,单纯靠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国际资本投资的竞争力也在下降。因此,作为中小城市招商引资主要载体的开发区建设,在已经拉开距离的情况下为保持其可持续发展,应该尽量避免陷入集体无意识、在成功模式前丧失自己的判断。 区域经济差别拉大,让很多城市希望通过营建开发区成就属于自己城市的中关村或者浦东。不过事实证明,这种公式化的思想并不会为“开发区幻想”的实现带来更多的好处。 其实,无论是制造发达还是旅游条件丰富,每个城市的自身特色,都会成为优质资本的目标,并且优质资本本身的严谨评价体系和背负的社会责任,也会加深城市和开发区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也就是说,当一个城市从政策招商转向产业招商的过程中,当特色优势成为亮点的时候,往往才是别人拿不走的真正优势。 成功者都有自己的特点,而有特点的不一定能够成功。中国经营报社“2006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评选组委会正是考虑到城市发展和开发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关系,才在活动中特别设立了“2006最具投资价值的经济开发区”这一分类奖项。组委会负责人透露,他们仍在寻找更多具有潜力的开发区,争取更大程度地将更多中国优秀的城市、具有潜质的开发区展现在优质外资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