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老统计人邱晓华履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 02:37 第一财经日报

  当记者将一系列问题抛给这位新局长时,他连续而恳切地说:“我还没有完全考虑好,”“现在没有充裕的时间谈。”也许,这位新局长还需要更多的探索与空间

  本报记者 宋蕾 发自北京

  “我还没有考虑好……”面对《第一财经日报》关于统计改革中的诸多问题,上任第
一天的邱晓华将上述话语重复了两遍。

  3月16日,中组部正式任命邱晓华为国家统计局局长,接任正常退休的原局长李德水。第二天一早,邱晓华出现在北京市统计局,参加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揭幕仪式。

  对眼前这位文质彬彬的新局长,来自北京市及各区县的统计人员并不陌生。一位北京市统计局官员说,邱晓华代理原李局长全面开展工作已一段时间,此次接任在统计局内部早已是意料之事。

  对于这位48岁的学者型局长的上任,几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各地统计局局长均认为,对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的改革速度将会加快,但压力之大,也不言而喻。

    挽回统计信任

  一位北京市统计局的工作人员在揭幕仪式间歇告诉本报记者,揭幕仪式是特地安排在新局长上任第一天。

  作为原局长李德水任职期间的三大统计改革政绩之——“三队并一队”,北京市调查总队在去年年末已经基本组建完毕。北京调查总队在去年12月完成了对原三队的合并。上任当天举行揭幕仪式,可以理解为,邱晓华将继续推进原局长李德水的改革举措。

  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推进改革方面,邱晓华和李德水是一致的。今后根据形势发展,在改革举措上邱晓华也会有新的内容。

  国家统计局大力推进改革的举措,从李德水任命期间就已经开始:“三队并一队”;开展《统计法》的修改工作;推行经济普查可视为李德水任期间的三大政绩。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从去年两会开始,陆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改进各地政府为了显示政绩,GDP数字注水的统计虚假现象。如何挽回公众对官方统计数字信任感的丧失,让统计具有独立性、公正性、中立性,破除统计改革中的诸多问题是摆在这位新任局长眼前的课题。而对于这个使命,贺铿不无感慨地说:任重而道远。

  “这还有一种观念问题。”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现在统计工作的难度在于各级政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有的地方领导认为花那么多钱搞那么多普查,有什么意思?他们甚至会想,整个县有多少只羊,县长自己都能估算出来,还需要正儿八经的统计吗?”

  新局长上任的第一天,有香港特区媒体评论,这是一个压力重重的职位。贺铿也坦言:在中国,统计工作并不好做。他认为现行统计改革中的核心困难是,统计数据面临各方利益纠缠。“如果面对的各级领导需要的是真正的数据,那么中国的统计工作并不难;如果面对的领导需要数据来证明什么,那么统计工作确实太难。”

  在年龄上几乎和邱晓华平辈的叶青,对于邱晓华的接任更多的是表达了洋溢着热情的期待,期待统计工作有个新局面与新思路。更重要的是,他期待邱晓华的上任能提高统计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

    面对的改革压力和困难

  上任第一天,邱晓华说,今后的统计工作要为三方面服务:一是党政领导、二是社会公众、三是企业经济界人士。在统计与经济的关系上,邱晓华认为,统计调查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而真实、科学的数据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

  在3月17日的发言中,邱晓华还指出,今后统计工作必须纳入法制轨道。

  国家统计局于去年5月正式启动现行《统计法》的修改。当时任局长的李德水在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说:“修改完善统计法,将切实解决一些长期以来困扰统计工作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统计界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修改统计法的呼声越来越高。1983年颁布的《统计法》于1996年修订过一次,但内容早已不适应当前情况,主要表现在:保障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的法律制度和机制不健全;有些过于原则,难以有效惩治各种统计违法行为。

  《统计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国家虽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但是推行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正是由于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为地方干预统计数据打开了一道口子,因而出现地方政府为凸显政绩,给GDP注水等统计虚假现象。

  贺铿表示,去年5月起开始修改的《统计法》现在还在国务院审批阶段,还没有到人大常委会立法阶段。由此可见正式颁布,还有1年多的时间。在推行统计改革工作的同时,贺铿表示:“没有完备的统计法,仍然会有很多问题。”

  这部法律在没有出台之前,仍需多处修改,这也将是邱晓华的任务之一。

  此外,按“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国家统计局亟待建立起一个能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各地区、行业节能降耗的统计发布制度,研究制定不同功能区域的评价指标和划分标准。

  “不仅仅要简单地提供数字,还要反映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方方面面的状况。”叶青说。对统计工作者而言,原来工作面比较窄,现在新增了很多统计概念,如关注环境的绿色GDP、关注百姓生存状态的幸福感调查等。

  “我们希望能够扩大、加强各地统计执法力量,增加编制、增加人员。”叶青从人员配备角度而言提出希望。他说现有的工作人员数量也有限,难以完成一些大型的数据监控和调查。

  接受采访的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潘璠则表示,现今北京市调查总队目前还不会有明显的人员增加,整个市的统计工作日常是2000人。

  他还告诉记者,总队建立按照国家职能明确要求,需加入原来没有的服务业调查和商业的调查,但现今还没能承担国家的调查任务。他说,针对统计体制改革重要一环的“三队并一队”,今年的计划是先完成各局的机构人员到位。第一季度为省一级调查队的组建;第二级度完成地市一级组建;第三季度完成县一级。

  “能否在实质上真正完成垂直管理体系,承担大量跟上‘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统计任务现在困难还很多。”贺铿说。

  依据设想,三队合并后人事、财权将收归中央。此外,在业务上也将对中央负责。合并后,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更像是一种雇用关系,即地方出钱聘请调查队做事。在重要的数据发布方面,如GDP、统计公报等,都将上收一级。地方政府和这一级的统计部门都不再有发布权。

  贺铿分析说,如果把国家和地方划分得非常清楚,根本矛盾还不好解决。统计工作的目的是要一个完整统一的统计数字,但是队伍却还不是完整统一的,这就是个难处。地方调查队收归中央目的是为了减少地方的干扰,如果在业务上还是依赖地方,那么地方的行政干扰还是减少不了。

  对于种种问题,各界都在期待邱晓华的答案。在邱晓华任副局长期间,叶青听过他在基层的几次统计会议上的发言。那时,邱晓华就开始灌输,今后的统计工作难度将比原来加大。

    学者型官员

  同为学者出身的叶青对邱晓华感到很亲切,叶青同时担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指出,邱晓华是一位学者型的官员,与以往历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半路出家不同,邱晓华是一个“老统计人”。

  他希望今后改变一般人对统计的印象。“统计是整个社会科学里面最难的一门学科,特别是数理统计、基本的理论、抽样调查。”

  叶青说:“邱晓华既是统计学家、又是政府高层,两者兼备是中国统计界的一件幸事。”

  学术界对邱晓华的评价是,熟悉经济工作,对宏观经济和综合统计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令叶青及多位地方官员佩服的是,邱晓华对宏观经济的表述能力非常强。叶青回忆到,邱晓华到湖北鄂州调查,不看文稿,整整两个多小时,为现场统计工作人员讲述“十一五”规划的全过程。邱晓华思维敏锐、对纷繁的经济数据记忆明晰、随手拈来。

  曾经一档采访过邱晓华的央视某节目如此评价他:“一个掌握中国20年变化数字的人、一个真正对中国经济了如指掌的人。”国务院曾指定邱晓华为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介绍的发言人、代表国务院新闻办答记者问。国务院领导也曾盛赞其为“数字经济学家”。同时,邱晓华也是《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参与过众多重大国家政策的决策。

  当记者将前述一系列问题抛给这位新局长时,他连续而恳切地说:“我还没有完全考虑好,”“现在没有充裕的时间谈。”也许,这位新局长还需要更多的探索与空间。

  相关链接

  邱晓华其人

  1958年1月出生,福建宁化人。

  1976年高中毕业后到福建宁化插队务农;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系;1995~1996年度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1998年起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

  他自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国家统计局工作,历任职务有在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1999年9月任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3年7月任国家统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在学术发展道路上,邱晓华先后受聘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任中国国情研究会会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农业部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并著有《中国经济热点追踪》、《改革十年宏观调控分析》、《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九十年代的中国经济》、《中国的道路》等专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