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港商的价值从哪里再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 17:19 赢周刊

  □赢周刊记者 肖南方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简称“香港驻粤办”)主任梁百忍在接受《赢周刊》记者专访时介绍,在过去二十多年里,香港对珠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影响巨大。

  “港商是大陆第一批外商,因为地缘、血缘和文化等方面最为接近,从1979年改革开放到1980年代初,港商占了珠三角外商投资比例的90%;而在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因为欧美外商对中国投资的观望,港商无形中担起了维持和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主要起了两个作用:一个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国际市场的中介,中国大部分贸易都是通过香港来进行的,“窗口公司”就是深烙着那个时代印记的产物。另一个是香港成为内地主要的外资提供者,广东的经济起飞,很大程度上仰赖香港的产业转移,那些操着蹩脚普通话前来投资的香港老板是广东乃至全国的政府官员们最欢迎的客人。

  对地区经济发展而言,香港与广东已经发展成不可分割的“经济生态区”。目前,香港在内地的投资企业有6万多家,其中有5万多家落在广东,珠三角约有1100万人受雇于港资厂商,而香港在珠三角的投资总额也占了香港境外投资的80%以上。

  内企对香港的误读

  香港驻粤办投资推广总监朱镇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香港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平台,通过在香港设点,内地企业在香港可以与世界顶尖的跨国企业多接触,借鉴了外国在香港的成功经验,加快与国际的接轨。”

  据朱镇龙介绍,内地企业在香港的发展方向可以是:开设办事处或地区总部;开设代表处,贸易公司或国际营销总部;到香港上市;开设海外分销和采购中心。“利用香港的商贸服务来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利用在香港的群聚效应,与境外公司接触,寻找海外业务伙伴。”

  香港驻粤办主任梁百忍对本报记者也表示:“中国内地企业虽然普遍具有成本优势,在质量和规模化生产方面也有相当竞争力,但多数企业在品牌、经营理念、公司治理、技术研发、海外营销管理等方面,缺乏国际经验,贸然走进海外市场进行投资、并购,风险不容忽视,近些年一些企业海外投资铩羽而归,甚至血本无归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但借助香港作为跳板,成为内地企业走国际化的缓冲基地,应是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和众多中小型企业,走向海外的较好路径选择。”

  除去广为人知的在港上市融资的作用外,以采购为例,在香港有全球400多家进口商的采购中心,内地企业只要每天在香港访问其中两家,半年内就可以搭建起一张全球网络。据悉,自

商务部从2004年8月出台了鼓励企业赴港投资政策后,在过去的12个月里,已经有8000余家内地企业赴港考察。

  而目前,内地企业对香港存在的误解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误解香港办公楼租金过高,另一个是误解在香港设立公司审批程序过于复杂。据了解,在租金问题上,香港中环等地段的办公楼租金确实较高,但其他地段与北京、上海的顶级办公楼租金相仿,并不存在过高的问题。在审批程序上,香港贸发局更是宣称,“香港对设立公司或分支机构的审批是世界上最简单快捷的”。

  从垂直对接到水平对接

  香港驻粤办主任梁百忍没有否认香港遇到的问题和所面临的困难,但他强调说:“1979年到1980年代初,港商对内地的投资一直是尝试性的,整个1980年代都是一个累积期,至1990年代末,欧美外商对中国投资信心的逐渐恢复,以及WTO的加入,外商全面涌进中国市场,步入一个以大规模投资手法的投入阶段,相对而言,港商进入内地的速度就显得比较慢了。但必须强调的是,港商从未停止过对内地的投资活动,目前,对于港商来说,投资内地还在一个起飞阶段。”

  梁并不认为香港对珠三角的作用在减弱,他认为只是功能变化而已。梁告诉记者:“近几年,香港有两个势头值得注意,一是一些欧洲中小企业正大量收购香港公司,以建立进军内地的桥头堡,这些企业直接来中国投资的限制较多,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香港的本土优势,很容易就可以进军内地,近三年来这种势头非常明显。第二个势头就是香港越来越多的公司在走投资多元化的路子,以往港企进军内地都是拿钱办厂或收购企业,但现在不同于这种单独资金进来的形式,而是更倾向于寻找合作伙伴、建立合资公司,在投资机会、管理水平、技术互补等方面的合作。”

  据梁介绍,香港作用并没有减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港商竞争力的提高。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经过短暂的工业成长期后,工业基础还处在比较粗放,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工艺水平不高的行业,就面临“高地价”、“高通胀”、“高人工”等的压力,第一批来珠三角投资的企业就是因为受不了香港经商成本高的原因才出走香港的。因此,在香港接单,利用珠三角廉价的人、地、物进行来料加工,成为了当时港商的投资主流。但随着加工业的发达和外国市场的加深认识,从1990年代开始,港商已经逐渐从OEM向独资化发展,从技术、规模等方面壮大,现在的港商已经可以与跨国公司拼一拼了。“最近一年来,很多港商都向我表示要在广东寻找进一步扩充的机遇。”

  李郇也认为:“现在并没有相关数据说明香港在珠三角的作用在减弱,只是价值不同而已。以前是产业的直接转移,现在是从流金流、物流、人才流等方面更加融合、更加紧密。以前是高山流水式的自然垂直对接,现在是水平对接,因此,会给人以错觉。

  CEPA下的新型合作模式

  “前店后厂”是上世纪80年代香港商人投资广东的成功范例,随着实力渐强和CEPA之风,“前店后厂”合作模式正向多元化发展。

  在梁百忍眼里,CEPA签订的意义不亚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很多人都认为CEPA是中央送给香港的大礼,实际上它对香港和内地的意义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不知道运用。”

  他表示,CEPA签署后,会导致港企在内地的服务业投资大增。现时港商在珠三角的投资主要是设厂,以工业为主,下一潮流将是服务业的投资,最具即时效应的例子,就是金融服务业北伐。“一方面是由于香港经过经济泡沫之后,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最需要寻找出路,但是另一方面在如何承接服务业方面,国内却还没有成熟的方法,矛盾冲突之下,也是今日香港面临的问题之一。”

  据梁介绍,粤港两地互补性很强。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香港金融、法律、会计等行业的服务水平比广东高,按广东目前发展水平,急需加强与港资服务业的合作,全面推进现代物流、现代流通、现代金融以及会展经济、

房地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引进会计、律师、咨询、金融、科技服务等中介行业,实现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紧密结合。

  因此,香港与珠三角及广东之间的关系,便不再局限在工厂生产式的“前店后厂”中。“前店后厂”的模式变成为香港是珠三角与国际接轨的平台,是输出技术、管理、理念的头脑系统,而珠三角则是共同参与管理、参与生产的配合系统,合作方式走向多元化。

  而CEPA的签署也令外商或内地都对香港另眼相看,使香港的企业更具竞争力。很多外商为受惠CEPA商机,有意透过收购香港公司进军内地。梁认为,目前香港至少有四个不可替代的价值:融资、管理、国际市场和品牌,如何利用这个香港平台关键在于老板思维。

  核的功能

  梁百忍认为,香港未来潜力价值巨大,泛珠三角经济圈正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而香港就像“

苹果的核”,是这个经济圈动力的核心。

  对此,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教授李郇指出:“香港和广东在经济上的一体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虽然香港一度对粤港“自由贸易区”的建议不屑,但香港连连受挫于金融危机和“创新科技”的失误,“背靠内地、面向世界”已成为香港新的定位。新特首曾荫权上任后,更是频频造访珠三角各市区。“珠三角应该是香港最大的腹地”,李郇这样认为。

  因此,呙中校认为:“如果泛珠三角区域经济能够顺利整合的话,香港以其特殊地位和优势,毫无疑问将成为大东南亚经济板块的龙头。”

  而2005年10月份公布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表示,支持香港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据悉,“规划建议”还首次单独用一段阐述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定位,肯定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的地位,而澳门则主力发展旅游业。

  梁百忍告诉记者:“2005年香港经济预期增幅为7%,这是自1997年以来香港经济首次连续两年出现高速性经济增长,这对于恢复香港经济的信心很重要,相信香港经济很快就会走出困境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香港经济的恢复,与香港相当疏远的台企开始在香港猛刮“台风”。据香港媒体报道,2005年1月至11月,台北股市新增的上市公司仅5家,但赴香港主板上市的台资企业却有七家,其中富士康成为2005香港新上市股中涨幅最大的个股。而随着台商脚步的是,台资银行也纷纷抢滩渡海到香港打拼,富邦银行、中国国际商业银行等14家台资银行在港业务非常红火。

  李郇认为,“珠三角可能会跨越香港,但不是取代香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地区的优势地位并没有丧失。这一优势地位,不是内地任何一个城市近期内所能取代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3,1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