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不是市场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 12:08 中国财经报 | |
中国有100多万个事业单位,职工人数达3000万人左右。大多数事业单位建立的目的是提供公共服务,因此改善事业单位绩效,对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适应中国所确定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过去的改革已经把事业单位“推向了市场”,这样做对于那些提供如工程、咨询和出版等商业服务的事业单位来说是有益的。但创收的驱动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了一些不合理的 重组事业部门 事业单位所从事的很多活动最好留给非国有部门和市场去做,它的服务重点应该放在那些既有公益性、又是公共物品、由政府生产能产生最好效果的公共服务上。这样,节省出的资源就可以更多地投入到基本服务如卫生和教育上。为此,建议重组事业部门。 首先,为事业单位创立两类组织形式,即在法律上区分直属事业单位和独立事业单位。直属事业单位可定义为直接附属于核心政府部门、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不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独立事业单位可定义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 其次,建立覆盖更多类型的服务提供者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借鉴国际经验,提供公共服务,除了事业单位,还可以考虑其他提供服务的组织形式:属于公共部门的核心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民办事业单位、私营中小企业和大型股份公司。无论组织形式如何,公共部门的问责制都需要改进。 加强问责机制 考虑到中国的特殊情况, 事业单位改革可以通过以下改革措施,达到强化问责制度的目的:一是建立并有效实施绩效管理合约。在政府内部,中央政府可以为各部委、地方政府和单个事业单位建立服务标准,包括明确每一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和最低服务标准。在事业单位和负责监督事业单位绩效的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资源协议,明确绩效标准,明确预算和自筹资金的使用规则,包括预算和财务管理。 二是强化财务责任制度。把所有的公共资源投入,包括土地、固定资产、各种政府补贴、税费优惠、无形资产等,都包括在成本核算和报告制度之中,以便清楚地显示,在特定时期内到底有多少公共资源投入到了某一事业单位。 三是深化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根据上面提到的服务标准和资源协议,每个事业单位都应审查其职工情况并考虑分流和重新确定岗位,包括提前退休和自愿分流。需要设计一个现实的改革计划,消除违规违法的收入,规范其他收入,清理所有的非正式工资、奖金和其他报酬。 此外,还要赋予客户权力,使公众参与到公共服务提供的监督和评估过程中来。通过改变付费方式,即从直接补助提供者(如学校)转向补助用户(如家长)并允许他们选择提供者,在提供者中引入竞争,也是值得考虑的措施。 中国改革经验表明,中央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制定的总体战略和指导框架,对于地区和部门的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央政府需要认真考虑改革的组织、原则、计划和阶段划分。为了使改革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中央政府可以考虑成立一个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直接在国务院领导下工作。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对事业单位进行统计调查,获得关于事业单位的详细信息;制定总体改革战略,包括改革原则、阶段划分、时机选择和改革责任;准备法律法规草案和修改法律法规的建议;准备绩效管理的框架文件;协调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改革行动,等等。(夏祖军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