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创业先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9日 11:36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林嘉澍 王晶 北京报道 十月,沉寂了一个夏季的大学校园已经复苏,多数学生也早已恢复到了“三点一线”的简单生活状态,不过对于崔寒、饶维维和罗渭临等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远比同龄人复杂得多,新生入学的日子正是徘徊于校园门外的商家攻城略地的最佳时机,因此,这些活跃在校园里的“创富先锋”此时正在商家与学生中间穿梭忙碌。
这是游弋于校园和社会边缘的一群人,他们在扮演着多重角色的同时,也在画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 涉世 崔寒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本科三年级学生,和那些做家教或者化妆品代理的同学不同,他自己注册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 这是一间以教育培训为主营方向的公司,负责活动策划的核心员工只有4个人,在业务繁忙的时候临时招聘兼职人员。今年暑假,他们在江苏盐城举办了一个“中国青少年领袖培训营”,吸引到了全国范围内将近200名高中生的参与,这个夏令营以“模拟联合国”的形式,指导参与者通过演讲、辩论、游说等各种方式,锻炼英语会话能力和沟通技巧。 曾经担任学生会文化部部长的崔寒在北大校内组织过类似的活动,但是陈旧体制下的诸多限制却令他难以实现自己的全部想法。“在学校里,没法用纯粹的商业化思维办事。想要租个场地都必须向各个部门逐一报批,繁文缛节令人不胜其烦。”最终,崔寒决定以公司化运营的形式在社会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暑假的第一次训练营勉强达到了收支平衡,将近100万元人民币的开销中除了创业伙伴的支持,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着公司旗下的大学新生心理辅导培训和校园社团筹资中介服务等业务的收入进行补贴。 尽管目前公司还没有开始赢利,但崔寒更看重其它方面的意义:“难免有些一次性的投入是要在很长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成效的。赚钱当然是重要目标,但我还是希望能够把书本上学到的一些管理知识和我的兴趣结合起来,真正运用到公司实务里面。” 凯捷咨询中国副总裁李波评价说,和2000年前后国内第一波校园创业热潮相比,这样的心态显得更加健康:“当时的很多创业者争着搞‘创业大跃进’,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非得向国外创业公司看齐。结果他们只有20%不到的成功率,靠最初的创业想法走到底的更是凤毛麟角。现在这样的创业者,不但有实际的市场需求,而且很多是从自己的真实兴趣出发,较为良性。” 成长 饶维维和罗渭临由于拥有在校园里成功运作社团的经验,因此被投资人从校园里挖掘出来组建了一家公司,核心业务即是协助企业在校园里进行品牌及产品的推广。在这家公司里,饶维维和罗渭临成功地接到了类似索尼这样大客户的校园推广订单。 两人今年离开了公司,并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京师同文校园传播公司,原先的投资人转眼间成了她们的竞争对手。 “其实,真正开始管理属于自己的公司之后,才知道过去当老板的一片苦心。”饶维维这样感慨地描述她在运营新公司半年间的心路历程。她们二人认为,虽然没有了来自投资方的压力,但是由于新公司规模不大,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不过,经过二次创业的起步期后,无论是业务操作还是为人处事,她们也都自认为自己现在已经比闹离职时的自己成熟了许多。 一年前,由于缺乏实战经验,饶维维和罗渭临在执行环节中频繁遭遇事前未曾预料到的问题。在客户提出需求后,她们往往在没有问清楚对方预算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制作策划案。当然,煞费苦心的结果只能是泥牛入海。 “那时候根本不会沟通。不管是在我们两人之间,还是在和投资人或者客户打交道的时候,都有障碍。”饶维维说。由于不懂得自我表达,也不善于领会对方的意图,使得合作的各方无法达成共识,合作也无法顺利进行。 但在今年自己做了老板的日子里,在一步步成长的创富旅途上,她们都拥有了令人欣喜的成熟与各种心得收获。 不过,“校园创富”一族多种角色下的快节奏生活也让他们失去了一些本该拥有的普通学生的体验。在北大哲学系读大三的章文雯就有这样的体会。她和崔寒、饶维维、罗渭临不同,她的创富经历主要是以个人的名义给一些大型企业做策划。如今,已经拥有自己的奥迪A4和房产的她这样感叹道:“除了学习,我平时接触的人群平均年龄都在35岁以上。这也让我失去了很多东西,比如很多同龄人的简单的快乐,等于失去了这样一个人生阶段。” 未来 谈及公司的发展前景,崔寒说:“既然已经跳脱出校园的范围,我希望能够把‘中国青少年领袖培训营’推广到全国各地。”扩张,往往是创业者在初步成功后产生的第一个冲动念头。 虽然在新学期开学之后,合作项目接踵而至,年度的赢利前景也令人欣喜,但拥有更多经验的饶维维和罗渭临却显得十分谨慎:“我们公司目前没有任何形式的扩张计划。”由于在第一次创业时有投资人“撑腰”,两人缺少控制规模的意识,以至于造成了许多资源的闲置。 “回头想想,虽然刚开始对客户打出的旗号是‘我们最熟悉校园市场’,但当时我们也不清楚其中的门道,很多营销技巧都是在日后的实践中才慢慢摸索出来的。”饶维维说,“真正促使我们这样的小公司迅速立足并得以发展的原因,并非‘熟悉’,而是‘专注’。” 凯捷咨询的李波对此观点表示赞同:“公司业务跨向异地的时候,许多‘潜规则’是很难把握的。这个时候不要‘求大’,要‘求精’。年轻创业者应该踏下心来认真分析所处的市场,探讨可能影响业绩的商业因素。” 李波认为,校园创业者的心理素质难以承受企业扩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在规模化、组织化的过程中,许多人的热情被打磨殆尽,团队因此出现问题。他说:“在那些未能成功突围的企业中,有许多人没能坚持到最后。商场如战场,充满了背叛。这些校园里的创业者要有心理承受能力,积极正面地接受这种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