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历史上的四次规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 21:45 《财经时报》 | |
□ 水寒 1949年建国后,作为首都的北京城,曾有过四次总体规划。其中,最具根本性影响的,是第一次(1950年—1957年规划方案)。它决定了北京后来的“摊大饼”模式。 在1950年到1954年的规划中,一共有三个方案。包括梁思成、陈占祥提议的新城市 梁、陈方案建议,把城墙内的老北京作为城市博物馆整体保留,将行政中心安排在从圆明园福海至丰台车站的连线为中轴的“新北京”。新旧城相安无事,且相得益彰。 苏联专家则建议将行政中心建在东起东单,西至府右街南侧及天安门广场。这个方案带有一定程度应急性质。 朱、赵方案则建议,将行政中心建在建国门、长安街与前三门大街之间的地带,以及午门至灵境胡同一线以南,其中包括南海、北新华门至天安门广场周围范围的中心地带。 有关当局认为,梁、陈方案需动用的资金太大,苏联专家方案则没考虑长远。而朱、赵方案因为规划了内城中心风景最好的地区,规模不大,易于实现,又有许多宫庭建筑可以利用,因此最终得以入选。 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出台。1957年,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 这个规划的主要特点是,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的一张“大饼”,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 在交通路线和空间分布上,已经基本规划出了一环、二环、三环和四环。 作为第一次规划的继续,1958年进行的第二次规划。这一年,全国进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结果是,城墙、坛墙一律被拆掉,城内古建筑几乎尽数摧毁。 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第三次总体规划。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强调在市区外围建设卫星城,以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但事实上,以旧城为中心并向外发展的模式仍在延续。 由于意识到古建筑的历史价值,这次规划首次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作为独立的章节,提出从整体上保护北京旧城。提出要保护与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保护胡同格局等等。 2004年,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组织下,北京和中央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的一些规划专家又修订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并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 《总体规划》对人口、空间、交通、市政、绿化、旧城保护等各项重要问题作出了解答,并首次提出“ 宜居城市”概念。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将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