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居住地户口登记制,给农民工“市民待遇”
本报记者郭晋晖发自北京
阻碍劳动力城乡流动的“坚冰”有望从明年开始融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着手开
展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试点工作,这对于中国1.2亿在外流动就业的农民来说是个福音。
昨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副司长王亚栋向本报记者证实,该部目前正在就试点内容、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的问题进行研究。试点将从明年开始,试点时间初步定为一年,最长不超过两年,苏州、佛山、杭州等东南部城市在考虑范围之内。城市要进行利益再分配
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试点工作将部分参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所完成课题给出的结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日前完成了国研室交办的五个课题,涉及农民工流动就业、就业服务与培训、社会保障、工资和劳动保护等问题。
课题研究表明,近年来,农民外出就业开始出现由“候鸟式”向“迁徙式”转变的新迹象,其特点一是大量农村劳动力举家外迁,2004年农村举家外迁劳动力达到2470万人;二是基本脱离农业生产、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越来越大。这需要城市采取措施来进行利益再分配。
课题组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等权益,实行居住地户口登记制,实现农民的自由迁徙权,使他们能够在城市获得长期合法居住权,给予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待遇。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建立土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以使农民在自愿放弃土地中得到应有的报偿,为农民实现向城市的稳定转移提供资金支持和“原始积累”。
逐步向农民工开放城市的公共服务,特别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和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全国需要统一决策
为消除制约农民工有序流动就业和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立的制度性障碍。课题组建议,应建立城乡统筹就业的组织领导体制,成立全国城乡统筹就业的领导小组,组织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协调解决各地区、各部门等方面的利益矛盾。特别是在一些涉及重大利益调整和全国统一性要求强的领域。
“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的‘市民待遇’、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和政策的制定等等,都属于重大利益调整,国家需要统一决策。”参与课题研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悦表示。
郭悦认为:“再不解决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中国经济就没有办法往前走了,它关系到增加内需、实现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等等。”
据课题组统计,2004年全国农民外出流动就业人数1.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约1亿,占城镇就业人员近40%。郭悦表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对于他们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体现为岗位和待遇的差别。“城市保护措施扭曲了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同一份工作,农民和市民做会有不同的工资待遇。”
课题组还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将达到7500多万,年均转移为1500万以上,高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转移1200万人左右的规模;同期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总规模将达4500万以上。“分灶吃饭”卡住自由流动
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先进行试点而不是直接推开,主要是考虑到此项工作需要分阶段、渐进地实现。王亚栋表示:“现在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工统计到失业率中来,以及就业政策的制定等等方面的影响现在还看不清楚。”
郭悦对试点持观望态度。“搞试点的话,往往要地方来拿意见,对农民工的政策越优惠,地方越吃亏。”他认为,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给予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民工以平等待遇,意味着城乡利益格局和地区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意味着城市必须为农民工及其子女等提供公共服务的费用。
“现在对于农民工各项收费基本上都取消了,可以说,现在表面障碍已经没有了,农民工的自由流动就卡在利益上。”郭悦分析,一方面是城市户籍制度,另一方面是农村的土地制度。而在这两方面地方政府都是有利益的。
“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户口控制得越严,农民工就越难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郭悦说。
研究报告也表明:现行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财政“分灶吃饭”,政府只对当地的居民负责,不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人口”负责。过去对农民工的管理建立在为本地人谋利的基础上,实行“收费管理”、“收费服务”;而在各种收费被取消后,把农民工当作“自己的居民”给予服务的机制又没有形成,导致了管理上的真空。
|